×

×

逐浪“智慧新蓝海” 养老产业如何破解需求“密码”

发布日期:2025-05-20 18:35浏览次数:34

 杭州“上岗”的全国首款大模型养老机器人、泰山景区引发热潮的外骨骼机器人、精度可达毫米级的雷达监测设备……近年来,伴随着政策支持与技术发展,智能传感设备、养老服务机器人等科技新产品逐渐走进市场,成为撬动养老产业万亿蓝海的关键力量。

  业内专家指出,当前,智慧养老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未来还要从政策支持、产业协同、生态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以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

  破解需求“密码” 智慧养老产品上新

  年过六旬的王阿姨身着特殊装备在泰山景区内稳健行走,吸引了不少游客的目光。她身上极具“未来感”的支架装置,正是当下应用于助行领域的科技产品——外骨骼机器人。

  “这套设备能帮助像我这样腿脚不便的老年人正常行走。”王阿姨边说边通过手机进行了参数调节,“你看这些产品多智能,可以直接在App上调节机器人的助力大小,大大节省了我爬山时的体力。”

  “我们为泰山景区准备了500台机器人,游客对试穿这款产品兴趣浓厚,产品供不应求。”深圳肯綮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余运波介绍说。

  从助力老人稳健前行的外骨骼机器人,到居家场景中实时监测健康数据的智能设备,智慧养老产品和服务正逐渐融入日常生活。这些养老产品可大致分为健康服务管理类、安全监护类、情感慰藉类、照护服务类以及康复辅助器具类产品等。

  “银发群体对科技产品的认知程度有限,智慧产品不仅要精准锚定核心需求,更需突破从‘概念创新’到‘日常可用’的最后一公里,关键在于化解供需不对称矛盾。”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院副院长李佳表示。

  目前,众多智慧养老社区、机构和企业积极开放应用生态,成为智能产品的“实践基地”。

  记者在北京市房山区的恒煦·满园持续照料长者社区发现,多点监测设备、各类声光报警器、智能床垫等智能产品一应俱全。

  “社区内各类产品共同构建了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的智能生态。”天恒集团恒煦·满园项目院长李凯表示,这些智能设备通过后台智能管理系统深度互联,真正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可感知、可落地的养老服务体验,为其市场化应用与自我提升提供了机遇。

  “目前,科技企业苦于找不到养老产品的落地场景,养老机构则需要稳定可靠的科技产品,小度正与行业伙伴共建智慧养老产业生态。”上海小度技术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针对有开发能力的养老企业,小度开放了18个大类的端能力,让企业可以搭建想要的场景解决方案;而对于没有开发能力的养老企业,小度则建立了养老服务商认证体系,企业可从中选择成熟的解决方案。

  在前沿技术支持和新兴产业发展下,我国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创新研发速度加快,迭代周期变短,市场涌现一批“黑科技”产品。其中,养老机器人、智能穿戴设备等赛道增长最为明显。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2029年养老机器人产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报告》显示,2024年国内养老机器人市场规模已突破300亿元,预计2025年将达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

  政策牵引企业“落子” 万亿市场可期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政策体系正加速构建,为激活养老市场新潜能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下称《意见》)明确提出,聚焦多样化需求,培育潜力产业,具体包括强化老年用品创新,打造智慧健康养老新业态等。

  全国老龄委专家委员、中国老龄产业协会专职驻会副秘书长、科技委主任王永春指出,智慧养老是银发经济的重要发展领域之一,《意见》的出台及《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的发布,为智慧养老产业整体发展划定了路线图,并对产品及服务供给能力、相关技术研发以及产业发展环境等做出重点部署。

  “当前,国家层面正在制定智慧养老产品认证规范,明确产品准确率、数据加密等级等指标;地方政府正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模式,以地方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措施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王永春说。

  在政策牵引之下,智慧养老产业保持稳健增长态势。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预测,2025年中国智慧养老市场规模将达7.21万亿元。

  多元市场主体也加速涌入。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2023年中国智慧养老行业投资事件数量达到17件,投融资金额达到18.66亿元。其中,不少科技企业也积极扮演着连接角色。

  例如,华为基于强大的鸿蒙生态,以华为鸿蒙智家为依托,聚焦于打造全场景智慧康养解决方案。“华为的研发初衷源于对老年群体科技产品使用痛点的洞察,年长者对传统科技产品存在操作门槛或抵触心理,且视觉类看护产品易引发隐私争议。经过反复研究与实验,我们最终选择既能监测人体生命体征,又能充分保障用户隐私的毫米波技术。”华为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华为鸿蒙智家康养产品与解决方案在C端和B端已同步上市。

  多维协同发力 开拓产业新空间

  当下,智慧养老产业蓬勃发展,但也面临诸多挑战。业内专家指出,面对产品技术适配性与可靠性等问题,要从搭建开放共享平台、提升产品供需匹配度、促进产业协同创新等方面发力,进一步打开产业新空间。

  目前,多地正通过整合各类养老服务资源,聚焦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三大场景积极构建“协同网络”。据民政部统计,全国多数地区组建了智慧养老服务平台。记者梳理发现,此类平台一般依托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手段,通过整合辖区居家老人信息、辖区医养资源以及加盟企业等多方数据,为家庭、社区、机构以及政府架起一座数字桥梁,使养老服务效能最优化。

  在业内专家看来,尽管各地开展了信息化平台建设,但仍然缺乏系统性、全国性的信息数据库。

  对此,王永春指出,面向“十五五”,要进一步完善智慧养老平台建设,搭建涵盖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等多种模式的全国性的科技养老综合服务平台,整合各地智慧养老平台资源,贯通“信息孤岛”,实现医疗健康信息、社区公共服务信息的共享和业务协同。

  面对供需错配的行业痛点,李佳认为,要通过加强供需匹配、政企共建产业集群等进行破局。“未来,要进一步调整供需结构,鼓励供应商通过市场调研了解需求,提供多样化的智慧养老产品及服务。”

  “同时,各地应加速培育产业集群,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从产品研发制造、系统集成、平台运营到养老服务供给,形成各环节协同发展的良好生态。”王永春表示,预计我国将进一步强化政策协同与支持,完善国家产业发展规划、智慧养老服务领域相关标准和规范等,促进市场规范化发展。(记者 陈涵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