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谁能代表中国造车新势力?

发布日期:2021-05-14 17:04浏览次数:26280

 
早在二十年前,中国就掀起过一波造车热,比现在还燥热。

单单是国营汽车厂就有120家,其中80%年产量不足1万辆,质量也一言难尽,但因为有资质在手,加上地方保护主义,所以也死不了。其次是外资鲶鱼,大众、丰田、通用、福特、标致这些外企陆续成立合资公司,产品贵,销路广,纳税多,是上到中央,下到地方都要捧在手里的宝贝。

此外,吉利,奇瑞、华晨、悦达这些体制外公司也想进来分一杯羹,通过买壳、换股等灰色方式,曲线进入轿车制造领域,但因为不是“正牌军”,只能在暗地里敲敲打打。

最奇葩的是,还有一些和汽车产业八竿子打不着的公司也带资杀入,比如卖白酒的五粮液、卖香烟的红塔、卖手机的波导、还有生产空调和冰箱的奥克斯、美的和新飞等,绝大部分都浅尝辄止,潦草收场。

 

波导属于例外,这家靠传呼机起家的宁波公司,到2003年一跃成为国产手机第一品牌,收入120亿元,实力绝对不容小觑,而且先后和南汽、神马以及长丰等整车厂合作,一直折腾到了2009年,但因为资质、经营和质量问题,只能黯然退出,损失惨重。

为什么当年大家都来搞汽车?不是因为技术门槛低,也不是因为政府鼓励,更不是因为谁掌握了核心技术,而是因为蛋糕太大,诱惑太强,中国加入WTO之后,经济开始腾飞,老百姓的腰包鼓起来之后,汽车消费迎来爆炸式增长,2002年,中国轿车产量从上年的70万辆井喷至110万辆,同比增长53%。

更令人垂涎不已的是,当时的汽车和房地产一样属于绝对的暴利行业,一辆桑塔纳卖20万,一辆夏利卖12万,一辆车的平均净利润达到惊人的6万元,而且根本不愁卖,相较之下,欧美等成熟市场的汽车制造业利润率只有5%左右。

 

时至今日,中国汽车产业早已告别了高增长的暴利时代,但却迎来了新一波的“跨界热”,而且有连绵不绝之势。

五年前是蔚来、小鹏、理想以及乐视这样的“互联网派”,现在不同,来路五花八门,有苹果和小米这样的“手机派”,有创维和格力这样的“家电派”,有滴滴和百度这样的“无人驾驶派”,还有像极氪、智己、岚图这样的背靠大树的“新生代”。

 

和上一代的前辈相比,无论是政策、资金、人才、技术,还是产业链,新势力们的创业环境和条件要优越的多,所以表态也更有底气,比如雷军提出要“All In",而且要“独资干”,但造车绝非易事,不是有钱,有决心就可以的,想要走的远,还是得有真本事

在刚过去的上海车展上,要论人气,最火爆的展馆当属7.1H馆,里面有三家公司备受关注,一家是一辆车都没卖出去,但市值已经是上汽两倍的恒大,一家是号称“自动驾驶比特斯拉更厉害”,但就是坚决不造车的华为,还有一张全新的面孔:极氪(ZEEKR)。

 

极氪今年3月份才成立,时间不长,但来头不小,由吉利汽车持股51%,吉利控股持股49%,注册资金20亿元,由吉利创始人李书福挂帅董事长一职,吉利汽车集团董事长安聪慧亲自担任CEO,所以也被外界视为“首长工程”。


极氪智能科技CEO 安聪慧

 

这样的“王炸”搭档搁在当下的新势力中实属少见,无论是上汽智己、长城的“沙龙”,还是百度的“集度”,都不是母公司的一二把手亲自掌舵,吉利这么干,一方面说明极氪在内部被寄予厚望,另一方面,这么干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内部资源,缩短决策周期,这在瞬息万变的汽车行业是非常需要的。

 

极氪的横空出世也绝非偶然,更非跟风。

 

吉利早在2015年就提出了“蓝色行动计划”,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拥有深厚的技术和经验积累。今年2月,李书福在内部指出,面对新形势,蓝色行动计划将一分为二,计划一:专注新能源与节能汽车(包括HEV、PHEV、增程等);计划二:成立新公司,正面应对智能纯电动市场的竞争,也就是现在的极氪。

 

极氪虽然是个新品牌,但在产品开发上并不是从零开始,而属于厚积薄发。上个月,极氪001正式亮相,并同步开启预售。颜值高、性能强,配置极其丰富,广受好评,而且补贴之后27万以内的起售价,被认为是Model3/Y在中国最强的竞争对手,预计在今年10月份将会交付。

 

和其他搅局者相比,极氪是一个相当特殊的存在,它既不像蔚来、理想和小鹏一样主要靠资本推动,更不像恒大一样毫无造车经验,只靠到处shopping,也不是完全依附于集团下面的子公司和事业部,而是一家独立的新公司,拥有全新的组织架构和商业模式。

 

从股权结构上看,不仅极氪员工可以持股,而且还将4.9%的股权权益与用户分享,目的只有一个,成为一家真正的“用户企业”。从商业模式上看,极氪采取的是轻资产模式,在设计、开发、采购和生产等环节可以在集团内部调度资源,比如极氪无需自建工厂,而是将更多的资金、时间与精力投入到提升用户体验上。

 

在燃油车时代,整车厂只负责把车造出来,然后交给4S店卖,点到为此,至于到底成交价是多少,卖给了谁,用得爽不爽,整车厂并不知道,也不关心,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整车厂可以和用户形成直接联系,这也意味着交付不代表服务的结束,反而是开始。

 

为此,极氪将打造“极氪宇宙”,通过构建品牌直营体系,全场景补能体系,以及推出包括线上社区、订阅出行、OTA商城、极物生活等等,实现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以及用户旅程的全场景覆盖,从这个角度看,极氪正走在传统车企与新势力之外的第三条道路

 

在讨论极氪时,架构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关键词。

 

在燃油车时代,成功的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拥有强大的架构,比如大众的MQB、丰田的TNGA以及吉利的CMA。

 

所谓的架构,其实是为了满足用户对车型多样化的需求,同时又基于整车厂成本和效率的考虑,所创造的一种高效生产方式,在动力、底盘、电气系统等模块固定的前提下可以灵活调整车型尺寸、配置和外形等,因此可以覆盖不同品牌,不同级别的产品。

 

比如MQB平台生产的车型多达数十种,从大众甲壳虫、高尔夫、途观,到斯柯达的科迪亚克,再到奥迪A3等等,丰田凯美瑞和雷克萨斯ES则都诞生于TNGA架构,CMA也类似,覆盖吉利、沃尔沃、领克以及极星四个品牌在内的约20款车型,包括燃油车和混动车型。

 

通过模块化方式,不仅能够大大缩短新产品的开发、生产和上市周期,而且还可以将大量零部件实现标准化,通过规模化采购降低成本的同时,也可以提高生产线柔性,实现多款产品的共线生产,从而增强协同效应。

 

在智能电动时代,架构依然是制胜的关键。

 

目前,全世界拥有纯电动架构的汽车公司屈指可数,包括大众的MEB,奔驰的EVA,一度被苹果选中的韩国现代旗下的E-GMP,以及吉利去年下半年推出的SEA浩瀚架构,极氪001正是第一款基于SEA架构所打造的产品。

 

和燃油车相比,电动车因为没有了发动机和变速箱,所以机械结构更简单,但这并不意味着开发一个纯电动平台更容易,恰恰相反,因为要考虑到自动驾驶、OTA升级、续航和安全、智能化,以及技术的前瞻性等诸多因素,开发一个纯电架构极其困难。

 

以SEA架构为例,吉利在这个架构上花了4年时间和180亿,绝对是下了苦功夫,这也成就了它在技术上的绝对领先性,

 

比如,SEA架构是目前全球带宽最大的纯电架构,轴距范围从1800mm到3300mm,实现了从A级车到E级车的全尺寸覆盖,可以生产轿车、SUV、MPV、皮卡以及跑车等,覆盖范围超过大众MEB。

 

除了在空间上的巨大灵活性之外,SEA架构最大的优势在于它同时兼顾了硬件层、系统层和生态层,提供了一套高效的解决方案,能够将软件开发的时间缩短50%以上。

 

另外,通过全新的电子电气架构以及软硬件解耦、软件算法、云计算等方式,极氪可以实现全场景、全生命周期的FOTA(硬件空中升级),从而让车越用越新,根据用户的需求来实现快速迭代。

除了在技术和安全上的先进性,SEA架构的另一大特色在于:开放。

“基于SEAOS系统,不仅传统意义的供应商会成为吉利的开发伙伴,科技公司、个人用户等都可以在此开放平台进行定制化开发。”吉利汽车研究总院院长胡峥楠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正是得益于这种开放性,浩瀚架构不仅能够开放给吉利旗下的多个品牌使用,同时也可以开放给外部公司。2021年,吉利先后和百度以及富士康成立合资公司,同时还和腾讯以及FF宣布合作,浩瀚架构在其中无疑将会扮演重要的角色。

 

放眼全球,把自己的平台开放给其他竞争对手的并非只有吉利,大众的MEB平台也开放给了福特,这么做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开发一个纯电动平台耗资巨大,如果可以让多个品牌同时使用,不仅能分摊研发费用,不同产品也能快速上量,形成规模化效应,从而进一步提升产业链的竞争力。

从目前来看,浩瀚架构是国内开放程度最高,最彻底的纯电动平台,如果说架构决定了产品竞争力和品牌生命力,那么极氪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在汽车行业巨变的当下,人们很容易将传统整车厂想象成一个因循守旧、不思进取的形象,似乎一切新概念都值得被吹捧,一切旧经验都需要被打倒,但这种想法显然是片面的、偏激的,任何一个行业都有底层逻辑和规律,是难以被撼动和颠覆的。

 

比如,汽车虽然正在从一辆交通工具变成一台移动的智能终端,但是汽车产业本质上是制造业,制造业一直强调的成本控制,生产效率,供应链管理,规模效应,这些能力永远都不会过时。

 

吉利控股董事长李书福今年年初写了一封万字长文,里面提到:“当今世界电动汽车行业群雄逐鹿,在资本狂欢劲舞的推动下,大家的小日子都过得不错。但是,我认为汽车行业的基本规律是不会改变的,那就是规模,最终全球汽车工业企业存活下来的数量不会太多,只有规模企业才能生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