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重磅!《“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正式印发,2025年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增长100%

发布日期:2021-12-28 17:37浏览次数:20009


 12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公安部等15个部门正式印发《“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下称“《规划》”)。

 

 

《规划》提出,到2025年,我国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超过20%,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实现翻番。

 

“十四五”时期,为加快提升机器人产业基础能力,《规划》将从三个方面作出相关部署。

 

一是补齐产业发展短板。重点补齐专用材料、核心元器件、加工工艺等短板,提升机器人关键零部件的功能、性能和可靠性;开发机器人控制软件、核心算法等,提高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功能和智能化水平。

 

二是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建立全国机器人标准化组织,发挥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机器人)的技术标准创新作用,持续推进机器人标准化工作;健全机器人标准体系,加快急需标准研究制定,加强标准应用推广;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

 

三是提升检测认证能力。鼓励企业加强试验验证能力建设,强化产品检测,提高质量与可靠性;增强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检测能力,满足企业检测认证服务需求;推进中国机器人认证体系建设。

 

 

在工信部召开的《“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王卫明介绍了《规划》起草的背景、过程、总体框架。

 

王卫明表示,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当前,机器人日益融入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正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同时王卫明提到,经过不懈努力,我国已经成为支撑世界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总体规模快速增长,2020年营业收入首次突破1000亿元;技术水平稳步提升,核心部件加速突破,整机性能持续增强;行业应用深入拓展,工业机器人已在国民经济52个行业大类、143个行业中类广泛应用,服务机器人在教育、医疗、农业等领域大显身手,特别是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过程当中,机器人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我国机器人产业仍存在着技术积累不足、产业基础薄弱、高端供给缺乏等问题。

 

此次《规划》主要包括现状与形势、总体要求、主要任务、保障措施四个部分:

 

现状与形势部分,主要从产业规模、技术水平、集成应用三个方面总结了“十三五”时期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成就,分析了“十四五”及更长时期内机器人产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总体要求部分,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也就是以高端化智能化发展为导向,面向产业转型和消费升级需求,坚持“创新驱动、应用牵引、基础提升、融合发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推动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十四五”时期的发展目标,也就是到2025年,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超过20%,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实现翻番。

 

主要任务部分,提出了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增加高端产品供给、拓展应用深度广度、优化产业组织结构等五项任务,以及“机器人核心技术攻关行动”“机器人关键基础提升行动”“机器人创新产品发展行动”“‘机器人+’应用行动”等四大行动。

 

保障措施部分,从强化统筹协调推进、加大财税金融支持、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健全人才保障体系、深化国际交流合作等五个方面,提出具体政策举措。

 

王卫明最后表示,《规划》对“十四五”时期机器人产业发展做出了全面部署和系统谋划,对推动我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下一步,工信部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抢抓机遇,直面挑战,加快解决技术积累不足、产业基础薄弱、高端供给缺乏等问题,推动机器人产业迈向中高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