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液氢重卡有望加速商业化落地

发布日期:2023-04-21 16:52浏览次数:9519

 
作为液氢终端应用的重要领域之一,液氢重卡正逐步进入大众视野。

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商用车向新能源化转型已势不可挡。液氢由于具备储氢密度大、能量密度高等特点,被视为公路货运脱碳的重要替代燃料。

2020年以来,国内液氢产业的发展节奏不断加快,液氢国家标准制定、车企布局研发也取得了较快进展。目前,北汽福田、一汽解放、陕汽重卡、中国重汽等商用车头部企业均在推进液氢重卡的研发应用。

优势突出 液氢重卡前景可期

众多车企布局液氢重卡,主要源于液氢在干线运输领域应用具备突出优势。

天津大学教授姚春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气态储氢密度较低,70MPa的压缩氢气仅能提供1200kWh/m³的低热值能量,所以在干线物流上使用氢燃料电池卡车性价比较低。而液氢则具有密度高、体积小的特点,液氢罐体所需空间小(且携带氢气多),不仅可以侧向放置,增加空间利用率,而且重量也更轻,使车辆拥有更大的装载空间和更长的续驶能力。

“一般而言,大功率、长续驶里程的重卡往往需要50~80kg的储氢量,即便是使用70MPa高压氢瓶,也需要配装5~8个大容积罐体。如果采用液氢燃料,只需一个0.8~1.3m³的燃料罐,便能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姚春德介绍说,液氢重卡不仅可以实现零排放,在续驶里程、动力表现等方面也可媲美传统燃油卡车。

“液氢技术路线不仅可以大幅降低储氢重量,在成本控制上也有巨大优势。”福田汽车副总裁秦志东告诉记者,根据规模化成本计算,气态储氢每千克成本为2000多元,液氢则可以控制在1000元以内。未来,随着技术进步和规模化应用,液氢每千克储氢成本有望降至500元。

此外,液氢的高品质也是气氢所不具备的。除氦气之外,所有的杂质气体遇到液氢都会凝固分离,因此液氢汽化后可直接获得超纯氢,这对保证燃料电池系统的长寿命、高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从加氢站角度来看,为配备35MPa储氢瓶的车辆加注气氢,综合能耗在3~4kWh/kg,为配备70MPa储氢瓶的车辆加注的综合能耗在6~8kWh/kg。而为配备35MPa和70MPa储氢瓶的车辆加注液氢,采用的是液氢泵增压、汽化器复温的方式,综合能耗不超过2kWh/kg,节能优势十分明显。

“综上来看,终端车载液氢系统更适合长距离运输场景,其优势体现在储运的经济性,以及终端高密度储氢和高品质利用上。”姚春德表示,“未来,随着液氢重卡技术的不断成熟,该车型有望成为干线运输领域的主力军。”

从制到用 诸多难题亟待破解

虽然市场前景可期,但就现阶段而言,液氢重卡仍处于起步阶段,想要实现商业化落地还存在诸多难点亟待解决。

“首先是制取方面,液氢是通过预冷和节流膨胀等工艺,将氢气冷却至-253℃后液化而成。由于氢气是密度最小的气体,不容易被压缩,这就需要绝对的低温条件来制取。另外,液氢耗能巨大,液化1kg氢需要耗电10~20kWh,如果用电制氢,液氢重卡的性价比将大打折扣。”姚春德分析称,由于液氢制取难度较高,经济性也有待提升,因此当下只能在少数地区和领域推广,想要在卡车领域大范围应用仍有较大难度。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国内液氢储运产业链也尚未实现规模化建设。对于储氢装置的技术研究,重塑科技应用工程部执行总监孙北指出,液氢储存必须使用超低温的特殊容器,储存的装料和绝热不完善均易导致氢气蒸发损失。现在国内主流的储氢瓶仍以金属内胆(即Ⅲ型瓶)为主,虽然Ⅳ型储氢瓶因其质量轻、耐久性强等特点成为全世界的攻关重点,但由于国内法规、标准等因素的掣肘,Ⅳ型瓶研制尚处于初级阶段。与此同时,我国在氢液化装置、液氢球罐、液氢储运容器、液氢加氢站成套装备,以及氢膨胀机、液氢泵、液氢阀门等关键零部件方面,均需要进一步攻关。

在姚春德看来,电堆也是制约液氢重卡发展的一大痛点。“液氢重卡对于燃料电池电堆能量密度要求较高,但目前该领域的技术储备仍有欠缺,需进一步加强创新研发。今后,如果储氢合金和低温液态储氢技术能够突破,燃料电池体积能量密度将分别增加1.5倍和2倍,优势会更为明显。另外,液氢重卡作为新兴产品,目前供氢系统尚未建成,未来仍需较长时间完善产业链。”他说。

“虽然多家企业都在积极推进液氢重卡,但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以及国家基于安全原因对液氢管制较为严格,液氢重卡要实现规模化运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孙北说道。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

想要大力推广液氢重卡,除加快车辆、相关部件以及关键设备的技术升级,配套基础设施能否同步跟进也是关键所在。

据统计,目前全球仅有120座液氢加氢站,主要分布在美国、欧洲和日本。由于我国液氢产业仍处于科研和小批量试验阶段,因此液氢加氢站并未实现批量建设,目前仅在浙江平湖市建成一座配套加氢站。预计未来3~5年,国内液氢加氢站将在部分地区进行试点示范,但短期内不会实现规模化建设。

“基础设施不完善已成为液氢重卡商业化推广的主要痛点。”孙北表示,作为氢能产业的重要基础设施,液氢加氢站的数量直接影响着液氢重卡的商业化进程。要想解决补能设施不完善的问题,需要整个产业链共同推进,合力开展液氢加氢站建设。

“液氢加氢站的技术突破和快速布局是液氢重卡推广应用的前置条件。只有基础设施建设更加完备,才能有效推动液氢重卡普及应用。”某重卡品牌负责人表示,一旦配套基础设施和液氢储运体系建设完备,未来液氢重卡的市场规模或将超过换电重卡。

液氢作为新的技术路线,无论是车辆开发,还是配套设施建设,难度都要大很多,需要更多时间探索和攻坚。在这一过程中,车企与产业链各方需持续推进技术攻坚,除完善补能设施外,整零企业之间还应加强联动,共同解决技术难题、质量控制难题及生产一致性难题。与此同时,想要液氢重卡实现示范运营乃至商业化运营,还须得到政府方面的支持,推进液氢储运、整车检测等相关标准的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