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电动化出口步入关键期 欧盟反补贴影响几何?

发布日期:2023-09-19 10:51浏览次数:5507


  继围绕中国光伏产业的“双反调查”,欧盟针对电动车的“反补贴”紧跟着粉墨登场。

  当地时间9月13日上午,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作“盟情咨文”演讲时,宣布对中国电动车发起反补贴调查。

  反倾销调查时限通常为 13 个月,如果最终调查认定违反贸易协定,或触发对中国出口新能源车的惩罚性关税。

  正如此前对中国光伏、中国轮胎以及燃油车时代对日韩汽车发起的系列调查,欧委会已习惯用“反倾销”与“反补贴”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每一次发起背后,都是欧洲本土市场选择了更具优势的外来产品。

  中国新能源汽车正加速向全球市场外溢。中汽协数据显示,2023年1-8月,新能源汽车出口72.7万辆,同比增长1.1倍。在如今的欧洲市场在售新电动汽车中,8%由中国品牌生产,实现2022年6%、2021年4%的逐节攀升。

  不同的是,本次引发欧委会紧张的不仅限于中国新能源汽车整车出口,并在欧洲市场走俏,而是其背后电池及其它零部件的整条新能源供应链崛起。

  以动力电池为例,2019-2022年,中国动力电池在欧洲市场占比从11.8%提升至34.0%,欧洲已成为中国电池企业的重要市场。

  而日前,据外媒消息,一份欧盟会议文件指出,除非欧盟采取强有力措施,否则到2030年,欧盟在锂电池和燃料电池方面对中国的依赖程度可能堪比俄乌冲突爆发前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程度。

  不仅是官宣“反补贴”,继《欧盟电池法》之后,欧洲未来是否还会有针对中国动力电池“强有力措施”仍值得担忧。

  “反补贴”新特征

  针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早有苗头。

  2022年12月,欧盟通过《关于扭曲欧盟内部市场的外国政府补贴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今年7月10日,《条例》正式生效,两个月后,欧委会正式宣布对中国电动车发起反补贴调查。

  欧委会通过《条例》在此前“双反”(《反倾销协议》和《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的基础上再张开欧委会审查权限的触手。

  区别于此前“双反”,《条例》在补贴总金额等方面上再设触发审查条件,在非倾销、非禁止补贴规定范畴上再做延伸,并因《条例》回溯性,欧委会的审查可追溯至条例生效前五年。

  规定部分要点:

  反倾销协议:

  一产品自一国出口至另一国的出口价格低于在正常贸易过程中出口国供消费的同类产品的可比价格,即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进入另一国的商业,则该产品被视为倾销。

  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

  禁止仅以进口替代为条件或将其作为若干其他条件之一提供的有条件补贴。

  关于扭曲欧盟内部市场的外国政府补贴条例:

  并购交易方面

  目标公司/参与合并的一方/合营企业位于欧盟境内,且在欧盟的营业额达到5亿欧元,参与交易的经营者在过去三年内获得外国政府补贴合计超过5000万欧元。

  公共采购审查方面

  采购金额达到2.5亿欧元的公共采购项目,且参与投标的经营者三年期间累计获得达400万欧元的外国政府补贴。

  对于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而言,在以上条款的合力下,即便在当地市场并未至低价倾销水平,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非在欧盟本土生产的车型获得补贴或补贴金额触发审查条件,仍有面临长时审查(审查环节时长至少25天)、退还补贴(且支付利息)、高额罚款(高至总营业额10%),以及减少欧盟当地的经营活动(包括产能)等等风险。

  全面开启前仍有斡旋空间

  补充新规再展开反补贴调查背后,是中国在电动化上取得的成绩,让欧盟作为燃油车时代“old money”倍感焦虑,但焦虑之下各国的做法截然不同。

  1-4月,法国约40%财政补贴流向中国电动汽车。4月底,法国总统马克龙访华,并在期间参观广汽工厂,此行结束后,法国迅速收窄补贴政策。

  德国的焦虑情绪在9月初的慕尼黑车展上表现得更为明显,德国总理朔尔茨为鼓励欧洲产业链“不被中国吓到”,在慕尼黑车展现场宣布了一项价值1100亿欧元(折合约8636亿元)的激励计划,为德国电动汽车行业发展提供支持。

  而法国对外收窄补贴与德国对内大力扶持,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做法也对应着欧洲内部对于本次“反补贴”的态度分歧,这场由法国发起的反补贴至少尚未得到德国的支持。

  加之,中欧双方仍存在协商的空间,反补贴调查仍存在诸多“变数”。相关分析认为,预计23年内反补贴尚难落地,预计2024年5月前后出台具体的临时制裁措施。

  短期看来,现阶段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在欧洲市场增速快但占比少,短期影响有限且辐射范围较少。具体到车企,带有与欧洲本土企业合资基因的品牌或有方式应对,影响或将集中于纯国内自主品牌。

  电池等核心供应环节本土化

  或成规避风险关键

  立足于长期主义,反补贴或将促进整车、电池及其它核心供应环节加速本土产能落地。

  相比较美国IRA法案中“特殊经济体”的针对性,欧盟开启反补贴调查核心在于为本土电动化产业链成熟争取时间,在此过程中,对中国电动化领先方面的依赖与学习不可避免。

  新能源汽车端,7月大众与小鹏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双方将在未来电动汽车平台、供应链、下一代智能电动汽车技术等领域探索长期合作机会。

  供应链端,作为新能源汽车供应链的核心环节,动力电池已走在深入欧洲本土市场的进程中。包括宁德时代、亿纬锂能、国轩高科等头部动力电池的欧洲部署都将帮助中国新能源汽车规避在反补贴调查中的部分风险。

  中国电动化的时代命题已不再局限于出口,全球制造、全球服务,才是属于中国新能源产业链的远大前程。

  现阶段,欧盟2035年“禁售燃油车”目标已定,其电动化转型的决心让欧洲市场相对更容易进入。但前有《欧盟电池法》推行,后有“反补贴调查”宣布,这也让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更切肤地意识到这条道路上的崎岖。

  就在当地时间9月17日,一份欧盟文件进一步指出,欧盟在锂电池等技术上对中国的依赖程度正在加剧,若不采取强力措施,依赖程度可能堪比俄乌冲突爆发前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程度。

  欧盟是否有更进一步的压制政策尚未可知,但可以确定的是,壁垒之下已有中国锂电企业在欧洲、甚至美国落地本土产能,为产业链出海打造范式。随着中国新能源产业链不断积累出海经验,落实规范、规避风险,中国新能源产业链定能在全球电动化转型周期下韧性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