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二十年动荡,中国光伏的兴衰更替

发布日期:2023-11-06 09:45浏览次数:3810


  《中国企业家》杂志在2012年10月的封面文章中写道:过去十年来,如果有一个行业笼罩的光环能与互联网相媲美,一定是光伏;如果有一个行业的造富能力能与互联网相媲美,一定是光伏;如果有一个行业吸引资本的能力能与互联网相媲美,一定是光伏;而如果有一个产业激发地方政府的追逐热情超过房地产,一定还是光伏。

  “一块光伏板,三旬血泪史”,回溯中国光伏的成长史,往往与周期性紧密相随。“我曾踏足山巅,也曾进入低谷,两者都让我受益良多”。中国光伏发展历程,可谓跌宕起伏,方生方死。中国光伏市场曾经历三次剧烈动荡。

  三头在外,惨遭围猎

  1996年,世界太阳能能高峰会议,光伏发电第一次进入中国的视野,而此时,中国西北还有7000多万无电人口。其中,西藏的无电人口高达78%。由于这些地区分布广,远离电网,如果靠电网延伸来解决供电问题,需要20年的时间。

  津巴布韦会议后的第二年,中国开始实施“光明工程”,通过太阳能等发电方式在西部建立起上千套独立发电系统,解决了西部700多个乡村的用电问题。

  “光明工程”对光伏的需求,催生了中国第一代光伏企业。2000年太阳能之父马丁格林的弟子施正荣博士回国,并在无锡创办了第一家民营太阳能电池制造公司——尚德电力,无锡小天鹅集团、山禾制药、无锡高新技术风投公司共同出资。第二年,公司第一条10兆瓦的太阳能电池生产线投产,产能相当于此前4年中国太阳能电池产量的总量。

  很快,中国光伏迎来了发展史上第一个高光时刻,20世纪90年代,石油价格暴涨,能源危机和污染让世界各国急于寻求清洁新能源。1992年,日本重新制定“新阳光计划”;美国是最早制定光伏发电发展规划的国家,1997年,美国又提出了“百万太阳能屋顶计划”,尤其2004年,德国政府修订了《可再生能源法》,大力发展新能源,并加大对光伏产业的补贴。此后,欧美等国家在一系列能源问题和环保思潮的压力下,相继出台类似光伏产业政策,光伏在欧美国家需求迎来爆炸式增加。此后,仅一年时间,2005年在光伏行业布局最早的尚德电力在美国挂牌上市。
  

  全球光伏需求的爆炸式增长加之尚德电力的上市点燃了中国企业投入光伏市场的激情,英利、赛维先后进入光伏市场,各地也开始了光伏建设大潮,一共有18个省、100多个城市把光伏立为支柱产业。

  以尚德电力、江西赛维为代表的一批太阳能电池制造企业先后登陆美国资本市场。2007年6月,英利在纽交所上市,融资3.19亿美元,同年,彭小峰的赛维LDK并创造了当时中国企业在美国完成的最大规模IPO的记录。

  2006年底,我国太阳电池和光伏组件的生产能力均超过1GW,2007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国。短短5年时间,中国光伏迅速占领了世界上50%以上的市场。
  

  虽然当时中国光伏产品备受海外市场欢迎,但当时中国的光伏装机量,仅占当时全球的0.73%左右。相对廉价的成本使得中国光伏企业纷纷出海成为世界光伏市场的“加工厂”,此时的中国光伏原料依赖进口、核心设备和市场需求均掌握在欧美手中,简称“三头在外”。此时中国光伏产量是装机量的80倍左右,其盈利,九成以上都要依赖国际市场。突飞猛进且在国际市场毫无定价权的中国光伏企业,成了围猎的目标。

  2005年开始,国际市场的多晶硅价格开始飙升,从每公斤40美元,涨到每公斤500美元!中国光伏企业有过反抗。赛维、英利曾先后投建硅料工厂,试图从原料窘境中脱困。然而,更多的光伏企业开始争抢供应渠道,或从国外引进淘汰晶硅产能,然而没有核心生产技术支撑和落后的生产设备并不能降低晶硅成本,反而多数质量并不能达到光伏生产要求,中国光伏企业生产多数仍依赖进口。

  持续火热的多晶硅市场,担心成本持续抬升的中国企业纷纷与上游供应商签订高价长协订单,包括当时的光伏龙头企业尚德电力。如果说高价原料成本让中国光伏企业利润一降再降,那么,高价长协订单将成为当时压倒中国光伏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欧洲取消太阳能补贴,晶硅暴跌,出口订单锐减。内需尚未打开、被高价长单锁定的中国光伏企业只能纷纷宣布停产、破产。仅2008年一年,就有超过300家中国光伏企业倒闭,头部企业无锡尚德、英利及赛维受重创。

  金太阳缓冲稳住基本盘,欧美“双反”绞杀

  金融危机导致的出口寒冬下,中国光伏企业在国家政策的调控下,将目光转移回国内。2009年,财政部、科技部、能源局三部门联合发文启动金太阳工程,预计投入100亿人民币,用财政补助的方式帮助光伏产业,并网光伏发电项目按总投资50%补助,偏远地区独立光伏系统按70%补助。力度极大。通过财政补贴,扩大国内光伏终端市场,对光伏企业输血,为光伏企业在国际市场提供缓冲。
  

  2009年到2012年金太阳工程的三年时间内,中国光伏装机量达到3423.2兆瓦,比过去九年加起来还多。巨量的需求打开了中国的光伏市场,到2012年,光伏产业国内外的需求比达到4比6,基本持平。

  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助推我国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产能提升,形成规模效应。同时,光伏企业吸取“三头在外”教训,中国光伏开启技术转型,着力原料晶硅和电池效率的研发,实现产业链上中下游全部国产化。规模效应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推动生产成本下降,优势光伏产品开始恢复出口。

  2010年,全球光伏产业在金融危机的余波中复苏,德国、意大利等国因金融危机和光伏发电补贴力度预期消减等因素,导致光伏产品价格下跌,爆发了抢装热潮,光伏市场迅速回暖。此前,欧美企业为了自保,在金融危机中收缩了产能,中国光伏以其产能和价格优势成为不二之选,中国光伏企业在国际市场迅速发展,此前盘踞世界光伏市场的欧美光伏企业纷纷宣布破产,中国光伏迎来第二个高光时刻。
 
  然而好景不长,欧美光伏巨头公司的相继破产,诱发了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念头,2011年-2012年欧美先后启动对中国光伏反倾销的调查,2012年10月,美国商务部做出最终裁决,对中国输美太阳能电池征收14.78%~15.97%的反补贴税

  以及18.32%~249.96%的反倾销税。2013年,欧盟同样宣布征收高额双反税。

  “双反”过后,,中国光伏电池对美国出口额下跌48%,对欧洲出口额下跌71%。出口骤降,中国光伏产业接近崩溃,中国光伏迎来至暗时刻,直接导致3500亿人民币产值流失,近2000亿人民币的贷款出现结构性风险,超过50万人同时失业。

  截至2013年,第一代光伏企业几乎全军覆没,尚德电力破产,绥化宝利被法院查封,赛维申请破产保护,英利债务违约……超350家光伏企业宣告破产,中国光伏被迫退出国际市场。

  开启内循环,从政策输血走向自力更生

  面对欧美的强势绞杀,中国政府再一次出手,中国商务部宣布对产自美国、韩国、欧盟的多晶硅启动同等反倾销调查。同时,为拯救危在旦夕的光伏产业,需要将光伏产业的发展重心转移到扩大国内市场、提高技术水平上来。于是2013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从价格、财政补贴、税收、项目管理和并网管理等多个层次提出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举措。未来两年内的光伏装机目标上调66%,同时鼓励光伏企业向中西部资源优势地区聚集。
 
  同年8月,国家发改委根据国务院文件要求,发布了《关于发挥价格杠杆作用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进一步完善光伏发电项目价格政策,先后制定了三类资源区标杆上网电价(0.9元/千瓦时、0.98元/千瓦时、1元/千瓦时)和分布式光伏电量补贴标准(0.42元/千瓦时),建立了补贴资金向电网企业按季度预拨、电网企业按月转付补贴发放机制。中国光伏进入“度电补贴”时代,正式开启了光伏内循环。

  国家政策扶持下,西北电站加速建设,大批在海外市场受挫的光伏企业涌入西部,中国光伏装机规模开启狂飙模式,2013年新增装机容量首次突破1000万千瓦,超过前5年新增装机总和;截至2015年底,我国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4318万千瓦,成为全球光伏发电装机容量最大的国家。其中,光伏电站3712万千瓦,分布式606万千瓦,年发电量392亿千瓦时。2015年新增装机容量1513万千瓦,占全球新增装机的四分之一以上。

  内需的飞速增加修复了被欧美“双反”重创的光伏产业链,以中电投(现国家电投)等国企领头建设的光伏电站拔地而起,光伏制造企业也纷纷投入光伏电站假设,中国光伏市场全面爆发,硅片、电池片光伏组件产量持续增加。

  技术方面,2014年,中国禁止以加工贸易进口多晶硅,倒逼国内原料端技术升级,协鑫收购华陆工程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利用冷氢化工艺开始大规模生产颗粒硅,一跃成为全球前三的多晶硅供应商,中国硅料不再受制于人。

  此外,2015年,国家能源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认证认可监督委员会联合下发了一份《关于促进先进光伏技术产品应用和产业升级的意见》,实施“领跑者”计划,明确了光电转换效率为准入标准。为实现更高广电转换效率,中国光伏市场开始由多晶硅电池向单晶硅电池转移。此时,早已在单晶硅技术布局的隆基脱颖而出,突破金刚线切割工艺,使得硅片产品非硅成本同比降低21%。

  技术和政策催生出一大批优秀的光伏企业,光伏技术不断迭代,一批批后起之秀,如爱旭、通威、中环等企业纷纷弯道超车,中国光伏开始进入黄金时代,大批资金和企业踏入光伏市场。

  政策扶持下,中国光伏装机量突飞猛进,财政补贴力有不逮,同时骗补乱象屡禁不止,甚至有为骗取补贴造假“组件”假“电站”。

  一方面补贴输血政策难以为继,另一方面,光伏发电最终需要降低度电成本,实现平价上网。2018年5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和国家能源局等主管部门联合下发《关于2018年光伏发电有关事项的通知》。收缩度电补贴、下调上网电价,即“531新政”,中国光伏市场开始新一轮洗牌。国内需求骤减,没有技术优势,只能依靠补贴输血的光伏企业只能离开光伏的舞台,半年时间内638家光伏企业倒闭。

  但同时,行业洗牌也加速中国光伏进入成熟期,补贴扶持彻底消失,中国光伏市场走向自力更生。目前中国光伏已实现100%国产化替代,步入成熟期。截至2022年底,中国光伏已经连续十年居于世界第一,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绿色转型中的领跑者。

  产能过剩、技术迭代,中国光伏终将实现平价上网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理事长、阳光电源创始人曹仁贤曾经说过:“光伏行业的发展具有周期性,大概3年一个小周期,5-6年一个大周期!”不论是从历年新增光伏装机容量还是光伏产业发展情况来看,当今中国光伏行业又一次站在了光伏发展的高峰期。

  2021年以来,光伏成了投资风口,政策、资金推动下,光伏市场产能急速扩张,老牌企业百亿投资抢占市场,更有跨界企业试图从火热的光伏市场分一杯羹,如今产能过剩已初见端倪。

  产能方面: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刘译阳曾公开表示,光伏全产业链今年年底有效产能预计达到700GW以上,而2023年全球光伏装机可达到305-350GW。2023年光伏行业扩产产能规模已经超过预计新增需求量。

  价格方面:当前光伏产业链价格整体急速下滑,上游硅料价格由每千克超300元冲高回落至当前每千克70-80元,且仍有下跌预期;下游硅片、电池片、组件价格同步下调,当前,部分规格电池片价格已跌破0.5元/瓦,组件价格已接近1元/瓦,甚至个别投标价格已跌破1元/瓦。

  技术方面:当前中国光伏市场技术迭代加速,硅片统一尺寸、异质结、TOPCON、XBC电池技术之争,钙钛矿效率不断实现突破……

  产业链产能、价格、技术三重冲击下,中国光伏制造端必将进入新一轮洗牌。隆基创始人李振国曾表示,未来两到三年,过半光伏企业会被洗牌出局,60%-70%光伏企业将会被淘汰。

  然而制造端洗牌、度电成本不断降低,将利好终端电站建设,一带一路光伏出海,中国光伏必将实现平价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