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型储能产业快速发展需加快标准体系建设与实施

发布日期:2022-06-06 17:15浏览次数:16446

 十三五”以来,我国新型储能行业整体处于由研发示范向商业化初期的过渡阶段,在技术装备研发、示范项目建设、商业模式探索、标准体系构建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市场应用规模稳步扩大,对能源转型的支撑作用初步显现。

根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2022储能产业应用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21 年全球储能市场累计装机功率205.3GW,电化学储能累计装机功率21.1GW,占比 10.3%,新增电化学储能首次突破 7GW。预计到2025年,国内电化学储能装机增量预计将达到12GW,累计装机将达到约40GW,锂离子电池凭借其能量密度高、循环次数多的优点,预测90%以上都将以锂离子电池为主。2025年后,考虑到2030年实现“碳达峰”的宏伟目标,新能源发电年装机量将保持年均100GW增量,到2030年,电化学储能装机规模将达到约110GW。

尽管电化学储能在“双碳”目标下迎来发展机遇,但也面临诸多挑战。

根据公开信息的不完全统计,全球在电网侧、电源侧、用户侧储能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火灾事故,2011年来全球发生电化学储能系统起火事件将近50余起,其中50%以上发生在韩国(储能系统主要采用三元锂电池)。另外,在应急管理部通报的2021年全国10起典型火灾爆炸事故中,“北京丰台福威斯光储充一体化项目‘4.16’火灾爆炸事故”就是其中之一。

2022年以来,全球电化学储能电站及系统安全事故仍然屡禁不止,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储能应用分会初步统计的就有12起,倒逼储能系统安全风险管控已迫在眉睫。 


为巩固市场成果,从储能安全和产业长期发展目标方面考虑,《“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按照国家能源局、应急管理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储能标准化工作的实施方案》要求,充分发挥储能标准化平台作用,建立涵盖新型储能基础通用、规划设计、设备试验、施工验收、并网运行、检测监测、运行维护、安全应急等专业领域,各环节相互支撑、协同发展的标准体系。

针对不同技术路线的新型储能设施,研究制定覆盖电气安全、组件安全、电磁兼容、功能安全、网络安全、能量管理、运输安全、安装安全、运行安全、退役管理等全方位安全标准。加快制定电化学储能模组/系统安全设计和评测、电站安全管理和消防灭火等相关标准。细化储能电站接入电网和应用场景类型,完善接入电网系统的安全设计、测试验收、应急管理等标准。

日前,据不完全统计,电化学储能电站建设及设备选型主要采用的标准有34项(已列表)。

电化学储能电站建设及设备选型采用的相关标准 

 

当前,国内外新型储能技术正处于迭代升级中,商业模式与标准体系都在摸索中前行。

日前,中国储能网在实地调研中了解到,由于当下储能行业标准还未完全成熟统一,储能电站安防及预警设施主要根据业主方的要求进行个性化配置,从成本、工况、应用要求等方面考虑,会提供简配、双重配置、多重配置等多种配置方案供业主方选择。但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各方对储能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业界也在普遍呼吁能形成标准化的检测、认证、供货、施工及验收模式,从而加快施工周期、减少摩擦成本、保障建站安全、杜绝事故概率发生。

2022年4月29日,《电化学储能电站应急演练规程》、《电化学储能电站危险源辨识技术导则》、《电化学储能电站生产安全应急预案编制导则》三项国家标准对外公开征求意见,有望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储能安全标准体系建设。

2022年5月6日,应急管理部印发《“十四五”应急管理标准化发展计划》的通知,计划中提出制定电化学储能设施、锂电池生产企业等新能源场所、设施设备的火灾早期预警、防爆抑爆等高效自动灭火装置的产品以及消防安全管理标准。

新型储能技术要得到大规模应用,需要在安全、成本、性能等各方面协同创新。通过设备供应商、施工单位、业主单位、监管机构等多方联动,加强安全管理、规范标准落地实施,从而确保新型储能产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