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68亿!又一巨头加强在华投资!国内汽车市场究竟多吃香?

发布日期:2022-10-18 18:59浏览次数:2184

 
中国汽车市场越来越吃香了!近段时间以来,外资车企巨头相加强在华业务布局。10月13日,大众汽车集团宣布,将投资约24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68亿元)与中国智能计算平台提供商地平线共同成立一家新公司,主要聚焦自动驾驶领域的技术开发,该交易预计在2023年上半年完成。

168亿!大众携手地平线成立新公司

具体来看,大众汽车集团旗下软件公司CARIAD将与高效能智能驾驶计算平台领导者地平线成立合资企业并控股,共同合作加快集团面向中国市场的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和自动驾驶系统开发进程。其中,CARIAD将在与地平线成立合资企业中持有60%的股份。

据笔者了解,大众汽车集团是欧洲最大的汽车公司,也是全球数一数二的汽车制造商,集团旗下拥有来自欧洲7个国家的12个品牌。包括:大众汽车乘用车品牌(德国)、奥迪(德国)、兰博基尼(意大利)、宾利(英国)、布加迪(法国)、西雅特(西班牙)、斯柯达(捷克)、大众汽车商用车(德国)、斯堪尼亚(瑞典)、MAN(德国)、保时捷(德国)、杜卡迪(意大利)。截至2021年12月,大众汽车集团全球共有120家工厂,拥有员工67.28万人。2021年,大众汽车集团共交付汽车约888.2万辆。

自1937年成立至今,大众汽车在80多年的历史中绝大多数时间都是“来硬的”,而CARIAD是大众汽车集团旗下的汽车软件公司,其前身为2020年建立的大众汽车软件事业部——Car.Software Organisation。CARIAD的成立,意味着大众汽车集团进入了软件定义汽车时代。

目前CARIAD全球约5000名工程师和开发人员,主要任务是为集团旗下所有品牌构建一个统一的软件平台,包括一个统一的、可扩展的架构,支撑大众自主研发的操作系统VW.OS,并连接至大众汽车云VW.AC。

此番CARIAD落地中国市场并与地平线携手,双方致力于加速自动驾驶软硬件技术在中国汽车市场的开发和商业化,为中国消费者尽早带来自动驾驶汽车的驾乘体验。

据悉,针对中国市场需求,CARIAD将携手地平线开发领先的、高度优化的全栈式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和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在单颗芯片上集成多种功能,提高系统稳定性,节约成本,降低能耗。这一“软硬结合”的技术有利于打造差异化创新,为集团在中国的纯电动车型提供可扩展的、高性价比的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和自动驾驶解决方案。

海外车企巨头相继扩大在华布局

近年来,海外车企在向智能化战略转型的过程中,纷纷加大在中国的投资。

宝马

继大众宣布完巨额投资的消息后,又传出德国另一车企巨头的重磅消息,宝马集团计划将MINI电动车生产线从英国迁移到中国

据报道,宝马集团打算停止在英国牛津工厂生产MINI电动车型,并将该生产线转移到中国。要知道,英国牛津该处生产线的工厂每年能够生产4万辆纯电动MINI新车,如果消息属实,这将会成为继本田2016年关闭英国工厂后,英国发展电动汽车制造业过程中的又一次打击。

消息还称, 除了MINI电动车生产线之外,宝马集团下一代纯电车型MINI Aceman也将交由宝马与中国长城汽车的合资企业生产。不过,目前仅有路透社报道称,宝马否认了上述转移生产线的消息。

作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中国也是宝马最主要的阵地之一。笔者查阅资料发现,宝马集团2021年在全球共交付了2521525辆BMW,MINI和Rolls-Royce汽车,同比增长8.4%;其中,2021年在中国市场共交付846237辆BMW和MINI汽车,同比增长8.9%;2021年宝马新能源车型在中国销量超过48000辆,同比增长69.6%。

在产品方面,2022年宝马将在中国市场呈现7款新能源产品:包括5款纯电动车型,创新BMW iX、创新BMW i4、BMW iX3、纯电动BMW 3系、一款纯电旗舰,以及2款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这也说明中国市场已成为宝马集团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再加上国内持续推进新能源汽车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选择将相应的电动车产线迁移至此,也并非完全没可能。

丰田

当然,外企来华布局的目光也不仅限于电动车,比如丰田的新能源汽车焦点一直集中于氢燃料汽车。根据此前报道,丰田曾表示将在中国测试氢燃料电池车,以评估在华推出Mirai氢燃料车的可行性。在测试开始之际,丰田将在江苏常熟建立氢燃料供应站。而早在2014年下半年,丰田Mirai车型就已在日本出售。

在2020年,丰田汽车公司与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北京亿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合营合同,由各公司共同出资成立“联合燃料电池系统研发(北京)有限公司”,并计划由董长征担任董事长,秋田隆担任总经理。据悉,该公司的主要业务是采用委托研发的方式,对燃料电池商用车进行全流程开发。

虽然说有六家企业联合成立氢燃料电池研发公司,意味着中国车企也看好氢燃料电池技术在国内的发展。但受限于氢燃料电池的成本较高以及加氢基础设施并不完善,目前国内能源车领域依然是以插电混动技术和纯电动技术为主。因此,也许丰田在中国市场看到了氢燃料电池车发展的机会,但在短期内氢燃料电池技术难成主流。

奥迪

还有一家德系车企巨头奥迪,也在今年为中德企业产业合作再添硕果。6月28日,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项目正式在吉林省长春市开工,项目计划投资额超300亿元,是中国一汽与德国大众集团、奥迪公司深化战略合作的重要成果。

笔者了解到,该项目是奥迪在中国首个专门生产纯电动车型的生产基地,落户于长春汽车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年产能15万辆,2024年建成投产。负责中国市场的奥迪汽车股份公司管理董事会主席杜思曼表示:“长春新工厂迎来开工建设,成为奥迪在中国的又一重要里程碑。通过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我们将高端纯电动平台(PPE)引入中国,并将基于该平台打造中国市场专属的纯电动车型。这将丰富奥迪在中国市场的纯电动车型阵容。”

奥迪中国总裁温泽岳也透露,PPE首批投产车型将是奥迪A6 e-tron和奥迪Q6 e-tron系列的三款车型。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是奥迪在中国第一家拥有多数股权的合资公司,负责该项目的实施。该项目在助力中德产业合作、中欧经贸合作的同时,也将有力推动东北振兴。

中国汽车市场为何如此被看好?

中国汽车市场为何如此被广大车企巨头所看好?笔者认为,一是中国汽车市场本身基数庞大,再加上汽车产品这些年来加速升级换代周期,带来新的市场机遇

来自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中国汽车产量从2017年开始连续2年下滑,并于2019降至2572万辆。2020年汽车行业受全球疫情影响,汽车产量进一步急剧下滑至2523万辆。

进入2021年,随着国内外疫情的防控措施的常态化,中国汽车产量开始恢复至2608万辆,同比增长3.37%。未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汽车行业的市场需求将增加,预计2022年中国汽车产量将达到2694万辆。

如今,消费者们对汽车品质要求越来越高,除了绿色环保,对于整车的内饰、功能、舒适性方面也希望有更多选择,多元化需求自然造成了厂商们不断加快汽车更新换代的速度,以保持其竞争优势和绝佳卖点。

有数据统计显示,现阶段全新车型开发周期已由原来的4年左右缩短为1-3年,改款车型由原来的6-24个月缩短至4-15个月。因此,汽车车型更新换代速度加快以及新车上市后的持续升级改款需求,为汽车行业提供了大量市场空间。

其次是我国大力推行的节能环保政策,促进了新能源汽车的市场需求。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能源危机,减少碳排放等环境污染问题,新能源汽车的出现可以说是我国提升汽车产业竞争力的重要着力点之一。

对于企业方面,我国出台了全方位激励政策,从研发环节的政府补助、生产环节的“双积分,”到消费环节的财政补贴、税收减免、再到使用环节的不限牌不限购,运营侧的充电优惠等,几乎覆盖新能源汽车整个生命周期。因此不管是从消费者购买的角度还是汽车制造商的角度,国内汽车市场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市场,极其吃香。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本月13日发布的数据显示,9月份,中国新能源汽车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月度产销再创历史新高,市场占有率达到27.1%。齐全的产业链条以及庞大的市场容量,让中国成为全球车企不能放过的战略重心。通过对海外车企巨头在华进行的业务布局也可以看出,这些无一不在昭示着新能源汽车新时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