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占比仅三成:新能源汽车销售“下沉”不理想?

发布日期:2022-10-27 16:03浏览次数:12099

 
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呈现出高速增长态势,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汽协)最新统计数据,今年前9个月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已经达到了456.7万辆,同比增长1.1倍,市场占有率达到23.5%。

如此高的市场销量和增量不禁让人产生了一个疑问:究竟是一二线等中大型城市贡献的市场更多,还是三线及以下小型城市和县乡等地区的新能源汽车购买力更强?

近日发布的《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数据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其中根据上险数据统计了我国各级别城市的新能源乘用车销量,结果显示,今年8月,国内一线、新一线和二线城市的销量占比达到68%;有47个城市渗透率超过30%,绝大部分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并得出结论:新能源汽车向三四线渗透低于预期。

事实如何?

低线城市和县乡消费者对安全性、便利性仍存疑虑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发展势头非常迅猛。据中汽协统计,去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54.5万辆和352.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59.5%和157.5%。今年9月,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完成70.8万辆,同比增长93.9%,市场占有率达到27.1%。截至目前,今年新能源车销量累计完成456.7万辆,已大幅超越2021全年新能源车市场销量总和,以当前发展速度推算,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有望突破650万辆。

这是各地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扩张的结果。据《报告》统计,8月单月销量10000辆以上的城市有11个,比7月多了5个,月销5000辆以上的城市有24个,月销1000辆以上的城市则达到了88个。随之而来的,各城市渗透率也出现了较快增长,共有47个城市的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超过了30%。不过,《报告》认为,大中型城市仍是新能源乘用车消费的主要力量,按照上险数统计,一线、新一线、二线城市合计占总销量的68%,接近七成。


来源:《2022年8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数据分析报告》

对此,中汽协副总工程师许海东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分析,目前新能源汽车毕竟还是作为短途代步车使用居多,因此出行距离相对较近的一、二线城市的消费者接受程度会更高一些。此外,在调研中他们也发现,低线城市和县乡地区的汽车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和便利性还存有疑虑,因此在这些地区推广新能源汽车,还需要加大产品的普及与宣传力度。

许海东认为,随着新能源汽车下乡等活动的持续推进,相信新能源乘用车在三线及以下城市和县乡地区销量增长的势头将得以延续,并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肯定与认可。

绝对数量暂时落后 销量增速高于整体

其实从我们统计的数据来看,新能源汽车在小城市和县乡地区的销量增速是高于整体市场的,但从绝对数量来看,这些地区的汽车消费者可能在消费理念和使用环境方面还存有顾虑,因此总销量暂时还少于一、二线城市。”许海东指出。

正如许海东所言,单从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的数据来看,县乡地区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长明显,9月销量增速就比平均增速高出了10个百分点。

“相对于大城市而言,低线城市和县乡地区的充电更加便利,也有一些更加年轻的消费者愿意接受新能源汽车,因此目前来看,低线城市以及农村地区的新能源汽车增长趋势不会出现太大变化。”许海东判断。

低线城市和农村地区正在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主阵地。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对《报告》的统计结果抱持不同看法。

根据乘联会统计,今年前8个月,新能源乘用车在特大城市的销量仅占21%,较2021年下降了8个百分点。崔东树表示,前几年在汽车限购的特大城市,新能源汽车消费需求较强,但近期出现了持续下行,与之相反,由于人口基数大,公共交通差,县乡市场的新能源市场逐步开始启动。

新能源乘用车不同区域销量占比

来源: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

消费能力巨大  “下沉”大有可为

根据安信证券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今年以来,一线城市的新能源乘用车上险数在整体新能源汽车市场中的占比持续下降,而三、四线及以下城市的上险数占比自2019年以来却不断提升。

此前发布的《下沉市场新能源汽车用户消费行为洞察报告》也指出,下沉市场消费者在选购车辆时,对新能源汽车的选择比例要高于一、二线城市消费者。

基于此,行业基本已经达成共识:广大县乡及三四线城市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拥有巨大的消费能力,尤其是三四线城市的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增长非常快。

例如,在今年5月全国新能源汽车城市渗透率排行榜上,除了上海市以63.95%名列第一以外,渗透率前9名的城市皆为三线开外的城市,且渗透率都超过或接近50%。

与燃油车逐步向低线级市场延伸相比,新能源汽车的步伐会更快,尤其是在一些非限购城市,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占比已经达到较高份额。按照这一趋势来看,县乡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也将逐渐扩大,潜力值得期待。”崔东树建议,车企应当在布局相关市场时,面向消费者需求,注意提高产品的实用性和功能性,从而达到打开市场、获得消费者肯定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