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发展的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刺痛”了欧洲的“神经”。
9月13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宣布,欧盟委员会将启动一项针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
冯德莱恩
据称,此举旨在保护欧盟制造商免受进口的低价中国电动汽车的冲击。这项调查的不同寻常之处在于,是由欧盟执委会自己发起的,而不是对行业投诉的回应。
该调查预计持续长达13个月。并且,反补贴调查涉及来自中国的电池动力汽车,同时也包括在中国生产的非中国品牌汽车,如特斯拉、雷诺和宝马等。
不爽中国汽车已久
近年来欧洲汽车制造商在电动汽车上落后中国,欧盟想用保护主义来防止“中国制造”。
欧盟之所以考虑对中国电动汽车实施“反补贴”调查,与中国电动车出口量激增有关。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总量的49%是出口到欧洲市场。
“中国制造”汽车不断进入欧盟市场
在刚刚落下帷幕的2023慕尼黑车展上,中国企业的参展数量是2021年时的近两倍,包括MG、比亚迪、阿维塔、赛力斯、零跑等中国汽车品牌均携新产品、技术集体亮相。而中国车企在2023慕尼黑车展上的“反客为主”,或许加速了欧盟下定决心。
欧盟决不允许被竞对削弱
冯德莱恩表示,“世界市场将充斥着更便宜的中国电动汽车,巨额政府补贴人为压低了这些汽车的价格,这扭曲了我们的市场。”
冯解释说,欧洲对竞争持开放态度,但不接受不平等的逐底竞争。反补贴调查只是保护自己免受不公平行为的侵害,欧盟决不能允许其公司被竞争对手削弱。
欧盟强调了电动汽车对环境目标的重要性。“电动汽车关系到我们的环保经济,在欧洲有着巨大的潜力。因此,欧洲对电动车竞争持开放态度,但不接受向下竞争。”
“我们没有忘记中国的不公平贸易行为如何影响了我们的太阳能行业,”冯德莱恩说。近年来,太阳能系统的生产越来越多地转移到中国,德国太阳能产业已经失去了重要地位。
将在13个月内实施措施
“反补贴”经常和“反倾销”一起出现,欧盟一般进行“双反”调查。
所谓“反补贴”和“反倾销”调查,是当进口产品以倾销价格或在接受出口国政府补贴的情况下低价进入国内市场,并对生产同类产品的国内产业造成实质损害或实质损害威胁的情况下,世界贸易组织(WTO)允许成员方使用反倾销和反补贴等贸易救济措施。
反补贴的措施是限制进口或征收反补贴税;反倾销的措施是对倾销产品征收反倾销税或进行价格承诺。
据彭博社援引欧盟委员会表示,反补贴调查必须在启动后的13个月内实施措施。临时措施必须在不迟于9个月内实施,如果法律允许,在随后的4个月内将实施最终措施。
“反补贴”调查后,往往伴随着一系列“反倾销”手段——对我国汽车行业实行供应链脱钩、加征关税、市场限制等方式,此举定会严重影响中国品牌开拓国际市场。
欧盟内部仍存分歧
欧盟成员国对此态度不一,对如何应对中国进口电动汽车仍存分歧。
法国是“反补贴”调查的积极推动者。法国财政部长勒梅尔(BrunoLeMaire)表示,开展这项调查是一个非常好的决定,将有助于提振法国本土产电动车,避免用公共资金资助外国产电动车。“我们现在需要一个更主动、更创新、更能保护我们工业利益的欧洲工业战略。一天也不能耽搁了。”
德国官员警告称,如果中国采取反制措施可能会损害(欧盟)对中国的出口,并导致在中国进行大笔投资的欧洲企业的日子更加艰难。
德国、法国的不同态度,与其本土车企的主销市场有关。因为法国汽车制造商高度依赖本国市场,法国是推动者。而对德国来说,不受限制地进入中国汽车市场对德国品牌至关重要,德国欢迎低成本电动汽车生产商。
中国汽车出海进程仍是主旋律
据海关数据,今年1~7月,中国汽车已出口277.8万辆,同比增长74%,出口额达到552亿美元,增长103.6%。同时,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对欧洲汽车出口量占中国整车出口总量的比重从2018年的5.7%升至39.1%。
今年我国汽车出口总量非常有希望突破400万辆,向500万辆进军。政策的东风也在不断为我国汽车出口“保驾护航”,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的意见》等文书,引导汽车企业与航运企业签订中长期协议。
实际上,无论欧盟如何对中国电动汽车出口施加压力,加速高质量出海进程,都是中国自主汽车工业未来发展的主旋律之一。
中银证券预测,受益于我国汽车制造比较优势延续,叠加海外替代需求增长,2023年以来汽车出口高景气度有望延续。
欧盟中国商会和中国商务部表示反对
欧盟中国商会随即对欧委会决定表示高度关切和反对,强调欧盟应客观看待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而不是随意动用单边经贸工具来阻止或提高中国电动汽车产品在欧发展和经营成本。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表示,商务部将会同相关部门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运输保障,促进汽车企业与航运企业开展中长期战略合作,鼓励航运公司加快建设滚装船队,扩大汽车出口运力;
二是鼓励汽车企业与国内外金融机构合作,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更好满足企业需要;
三是支持汽车企业完善国际营销和售后服务体系,提升在海外开展品牌宣传、展示销售、售后服务方面的能力,树立良好品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