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储能进入难熬的下行周期已经成为共识。
以户储为例,最上游的户储电池中已经率先感受到危机下的寒冷。
2022年全年,户储电池的利用率达到85%,可以说全中国的电池产线都在加班加点地生产户储产品,整个欧洲户储产品到年底达到了5.2GWh。但到了2023年上半年,产线生产急转直下,户储电池的产能利用率下跌到不足30%。
骤降的户储产能利用率
西班牙Betasolar是当地最大的储能经销商,去年直接囤了今年一年的量。英国的头部经销商Givenergy到现在还在努力去库存。
毫不夸张地说,各路厂家户储产品充斥在欧洲市场,为了清掉库存,开启大卖场促销模式,价格战成了最直接的手段。
从年初开始,某户储独角兽在英国实行买二送一,买两台5度电容量的电池送一台同规格电池。6月份,华为实行了一个多月的、面向安装商的“买六送二”活动,买六台逆变器送两台同类型逆变器,相当于降价了25%。
但是中国厂商用惯的降价招数正在失去作用。
面对目前的产业周期,中国公司越是用降价吸引消费者,越是会“摧毁”海外长期形成的经销商-安装商体系。
今年上半年,英国天然气价格暴跌,英国天然气均价为108便士/色姆,环比下降了66%。政府也在转而补贴天然气,保证能源供应。
随着天然气价格开始回归正常水平,相对应的光伏+储能就失去了吸引力。不少当地储能安装商不得不转行,失去完成“最后一公里”交付的环节,储能订单的消失也就不可避免。
要一窥某个行业的内卷程度,不仅要看最大的市场,还要观察最小的市场。
南非的产品不需要并入电网,对核心零部件的技术要求不高,只是用作备电和应急负载。因此,没有做本地化设计的华为产品在南非优势,价格太高、接受度差。
华为户储在南非的终端销售价格打折后,仍然是DY的两倍
对比来看,在南非当地的国内户储头部品牌DY,销售价格为15000元(这也是降价后的结果),而华为的价格高达28000元。“华为在当地的推广费用可能都比某些小品牌的销售业绩要高了,但还是没能跑通。”林禾说。
头部公司血拼、储能销售规则改变、过剩库存积压,都在向全产业链传导着阵阵寒意。
巨头神仙打架、二三线被迫跟随
储能的冷淡不单出现在户储领域,国内火热的工商业储能似乎也在挤出泡沫,甚至变得有价无市。
分海外市场和国内市场的储能来看。海外市场主要为户用储能,给家庭使用。国内市场主要大型储能和工商业储能,给新能源电站和工厂使用。
客户不同,阶段不同,但市场增速都从急速上升转为急速下坠,周期到来的速度让多元布局的储能公司也不能幸免。
从光伏行业转行到储能的投资商告诉我,现在的工商业储能竞争跟2016年的分布式光伏投资白热化类似。
分布式光伏在整体市场的占比,从2016年的12%左右升至2022年的58%,从原本行业中的“边缘角色”转到了“舞台中央”。
工商业储能也被赋予了同一期待,但因为储能收益约束条件比光伏更多,所以落地项目并不多。
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国内储能市场有大量的大公司进场,市场的竞争强度直接提升了一个数量级。
某储能EPC项目的竞标方
所以,四面八方的市场资金及跨界而来的大公司,使得在刚刚起步的工商业储能市场中,“低垂肥美的果实”已被迅速摘完,留给二三线厂商的机会已经寥寥无几。
高库存近乎成了一个死局。
从更长的周期来看,这是碳酸锂价格剧烈震动的余波。不论是工商业储能和户用储能,电芯都是成本最高的部分。追涨杀跌、高估需求、大规模扩产、陷入过剩危机、引发价格战、进入新一轮周期轮动,太阳底下无鲜事。
很多厂商都在指望着小概率事件存活,希望能源价格再来一波上涨。但商业从来是建立在稳定的预期,而非在小概率的黑天鹅事件之上。因此当行业进入供需失衡后,洗牌就不可避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