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固态电池进入产业化倒计时

发布日期:2024-08-15 14:35浏览次数:467

 
 

日前,在上汽集团召开的2024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上,上汽集团新任总裁贾健旭透露,全固态电池已经开启了500天投产计划,进入投产倒计时。上汽这次官宣可谓正式吹响固态电池集结号,无论是准备好的还是没准备好的,可能都要紧张起来了,接下来固态电池之战将真正兵刃相接了。

固态电池将集中爆发    


固态电池这条赛道的激烈程度已经可以预见,各大主机厂、新老电池企业紧锣密鼓搞研发、做验证,并陆续公布了量产时间。

上汽一直是固态电池的忠实拥趸。5月,上汽集团新能源技术发布会上,上汽集团正式发布“七大技术底座”,其中固态电池是重要一环。而伴随固态电池量产计划公布的是固态电池上车计划,据上汽方面介绍,搭载光年固态电池的智己L6,将于10月正式交付用户,能量密度超过300Wh/kg,续驶里程超过1000公里。到2026年,上汽全固态电池将实现交付量产,并完成样车测试,能量密度超过400Wh/kg,是传统动力电池的1倍以上;2027年,搭载全固态电池的智己新车将实现量产,并正式交付用户。后续,能量密度有望进一步提升至500Wh/kg。

4月12日,广汽发布全固态电池,它采用了第三代海绵硅负极和高面容量固态正极技术。广汽集团总经理冯兴亚称,全固态电池技术将于2026年实现量产搭载,率先应用于旗下的昊铂车型。

一汽方面也为推进固态电池技术发展与产业化建设做了不少工作。日前,一汽集团研发总院电池开发部部长孙焕丽表示,团队已完成20Ah级核心材料电芯开发,目标是2027年实现小批量示范运行。

长安汽车于2023年广州车展上发布自研的电池品牌长安“金钟罩”,深耕固态电池和半固态电池。长安汽车方面表示正向开发领先的固态电池,将从2025年开始逐步量产应用,重量能量密度达到350~500Wh/kg、体积能量密度750~1000Wh/L,并于2030年全面普及应用。

比亚迪旗下的弗迪电池方面也表示,2027年将小批量生产固态电池,率先搭载于比亚迪高端车型,示范项目规模约为1000辆。2030年,预计将有4万辆车辆搭载全固态电池。2033年,预计将有12万辆车搭载全固态电池。

主机厂自给自足,电池供应商也不甘落后,展现出强大的研发实力和产业化能力。

4月28日,宁德时代首次公布全固态电池研发和量产时间表。宁德时代首席科学家吴凯在CIBF2024先进电池前沿技术研讨会上称,宁德时代的目标是到2027年可以小批量生产全固态电池,但也坦言大批量生产仍然会面临成本等问题。

8月1日,“太蓝新能源先进技术研究院”举行揭牌仪式,标志着将进一步打通固态电池从中试线到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目前,太蓝新能源已成功制备出世界首款超高能量密度720Wh/kg,单体容量120Ah全固态锂金属电池,开发出全球领先的氧化物-聚合物混合固态电解质材料及极片复合技术、界面柔化技术等。

技术不成熟 防范冒进风险    


日韩方面在电池领域拥有多年优势,也积极布局固态电池。7月28日,三星SDI于首尔举行的SNE Battery Day上透露,其电动车用的固态电池产品已经交付汽车厂,并且已经进行了约6个月的测试验证,计划在2027年开始大规模生产。

事实上,日本车企在固态电池领域的进展似乎更快。2023年12月,松下公开快充全固态电池,10%充到80%只需3分钟。丰田在去年宣布,最早到2027年,就将向市场投放搭载固态电池的电动汽车,充电不到10分钟即可行驶约1200公里。

而在丰田确定量产时间后,国内企业似乎找到了对标刻度,2027年成为一个关键节点。

虽然面临量产至少还需要3年,但这已经比业内预计时间提前不少。

此前,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曾提出,全固态电池有可能2030年前后实现产业化。在此之前,行业发展渐近式半固态技术路线的同时,还要防范激进型全固态技术路线带来的颠覆性风险。

不同于液态电池,固态电池以更高的能量密度、更长的使用寿命和更高的安全性而备受瞩目,现已被视为未来动力电池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

但任何新事物产业化的道路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固态电池量产装车首先要解决技术难题。业内以电芯中固态电解质含量作为划分固态电池的依据,固态电解质含量达到90%以上,相应的电解液含量低于10%,就属于半固态电池,半固态电池和液态电池差距并不大。“目前业内所谓的固态电池大部分都是半固态电池,技术基本成熟,不少产品进入试装车阶段。”凯联资本行业分析师朱涛指出,但固态电池和半固态电池完全不同。

虽然固态电解质从90%走向100%看似不难,但实际上全固态电池并不是半固态电池的延续,两者存在巨大的技术“鸿沟”。如果电解液完全变成固态,电解质中的离子迁移更为困难,直接影响电池性能,使得导电率低,倍率性差,还会影响电池的充放电速度、容量保持率和循环寿命。

其次是成本,中科院电工所前研究人员周康(化名)对记者表示,固态电池的材料和工艺成本高,目前所有企业在研发阶段都没有供应优势,难以形成规模化,更无从谈降本。此外,固态电池在配套装备开发方面和相关设备产业链尚不成熟,尤其是规模化制备方面尚无成熟经验可供参考,需要强有力的非标装备开发能力支撑。在完全解决这些挑战之前,固态电池就像篱笆上的葡萄,看到摘不到。



2027并非产业化节点    


如今业内对于固态电池已经达成两点共识,第一,固态电池是锂电池的终极形态,有望实现对液态锂电池的完全替代;第二,技术产业化的时间在2027~2030年,固态电池将集中爆发。

今年来,随着有关鼓励政策的出台、AI智能的快速发展,以及公众对新能源技术的认知,固态电池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利好因素。

日前,据媒体报道,中国或投入约60亿元,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全固态电池相关技术开展研发,宁德时代、比亚迪、一汽、上汽、卫蓝新能源和吉利共六家企业或获得政府基础研发支持。此项行业内史无前例的项目由政府相关部委牵头实施,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对全固态电池相关技术开展研发。据悉,该项目经过严格筛选后,最后具体分为七大项目,聚焦聚合物和硫化物等不同技术路线。

比起数十亿的基础研发投资本身,该项目将促进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加码投入全固态电池研发,引发“鲶鱼”效应,或带动万亿量级市场,为全球绿色转型和世界范围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

同时,人工智能对动力电池设计研发、生产制造、控制管理等全链条的赋能开始显露雏形。欧阳明高指出:“锂电下一个10年技术竞争核心在于材料,而人工智能正在改变材料的研发范式,将加速全固态电池的研发速度。”

周康解释道,如今业内对固态电池的材料配比没有太多好办法,只能靠一次次试,人工智能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效率,加快固态电池研发速度,缩短研发周期。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十八研究所研究员肖成伟表示,全固态电池到2027年有望实现400Wh/kg能量密度、1000次循环、2C充放倍率,能够实现百辆到千辆级别的示范运营。

尽管固态电池前景一片光明,但也有业内人士指出,发展要慢慢来,步子要谨慎迈。“新能源汽车时代就是一个‘追风’的时代,什么新追什么,一点也不考虑实际情况。”某电池企业负责人直言,在固态电池商业化的时间节点上,应该更加理性。

宁德时代首席执行官曾毓群也表示,固态电池远未达到预期。当前固态电池技术在耐用性、安全性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包括电池寿命短、电池在车祸中破裂导致的事故等。因此,宁德时代的目标也不急于指向固态电池,而是使用半固态材料的钠离子电池和凝聚态电池,并已经投入生产。

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表示,2027年只是一个技术实现的时间点,并不是真正实现产业化的时间,目前大部分企业并没有考虑过到2027年之后如何降本、扩产,只有走到产能那一步,他们才会思考下一步。不过他也表示,现在场上的玩家要清醒认识到,新技术的出现一定会冲击到原有动力电池市场,尽管不会像电动车对燃油车冲击那么剧烈,技术更新也不会太快,但如今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不出众就出局,那些还在观望甚至唱衰固态电池的玩家,迟早要面临被淘汰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