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供热节能亟待改善 “两化”善舞更需努力

发布日期:2011-09-29 13:33浏览次数:103739

又是一年供热季节的到来,长江以北地区大部分在11月中旬将全面进入供暖时节,北京以北地区在10月下旬已进入供暖时节。在寒风凛冽的北方,冬季采暖是一个重要问题,有些人常常为自己所居之处冬季采暖良好而欣喜不已,有些人则因为温度都不能达到最低标准而整个冬季都瑟缩在棉被里……有的人在家中穿着薄衫,还开着窗户散热,而有的人在家中却得裹着棉服吃饭睡觉……这其中暴露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供热系统控制不均衡,能源浪费严重。“分户计量,分室控温”的热改政策推行正当时,供热节能刻不容缓,全面推进供热自动化势在必行。

供热两头损耗多

当前我国居民采暖方式主要有热电联产、区域锅炉、分散锅炉、电热地膜、热泵技术等主流采暖方式,其它方式有地热、太阳能等新能源采暖方式,在近年来虽然上升趋势,而最终只是占有不足为提的份额。国内主要采暖方式中,热电联产占62.9%,区域锅炉房占35.75%,其它占1.35%。从比例上来看,似乎能源利用较为合理,而国内庞大的采暖面积基数,使我们可以看到整个冬季的采暖,供热在能源的消耗上将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从相关资料获悉,中国集中供热的建筑面积,2003年是15.56亿平方米(其中住宅10.8亿平方米),2004年增加至18.9亿平方米(其中住宅13.1亿平方米)。2005年以后,每年城乡新建建筑竣工面积约为15至20亿平方米,预计到2020年底,全国房屋建筑面积将新增250至300亿平米;“十一五”期间,建设节能建筑的总面积累计要超过21.6亿平方米,其中新建的建筑16亿平方米,既有建筑改造5.6亿平方米。从这些数据上可以看出,我国采暖方面的能源消耗也是一个不可小觑的数目,同时在建筑节能方面也存着非常大的空间。

当前北方地区集中供暖采取大部分都是按面积收费的方式,缺乏计量设备和调节手段,这不仅造成供热能源浪费,居民也不能自主调节温度,用不用热都得交费。另一方面,从能源角度看,由于我国的供热基础设施条件存在着水质差、杂质多、管道系统停运时空置造成氧化、锈蚀等等问题,造成我们国家供热采暖耗能量大、浪费严重。据统计,全国供热采暖耗能全年约为1.3亿吨标准煤,占全社会总能耗的10%,而北方地区约占总能耗的20%。平均耗能是气候相近的发达国家的2~3倍,供热系统热损失约15%~30%。

供热节能来自于两方面,即热力单位供热节能与用户用热节能,从上面的数据可见,供热节能也是节能降耗的重要焦点之一。从2003年国家从部分新建住宅开始实行热改政策,目标就是从源头上实行供热与用热的节能举措。热改,就是对居民采暖实行自主控制,分户计量,按户收费,计算用户实际的能源耗费量,最终实现“热”的商品化。其实随着我国商业住宅的发展,住宅已商品化,则随之“热”成为一种商品,就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

节能主招更在自动化

当“热”成为一种商品,那么它的损耗与有效利用都会牵涉到经济利益问题,用热者与供热者都必然不会再忽视热利用的损失问题。然而如何从供热与用热两面进行节能?我想首先是人为节能意识的提高;其次,先进节能技术、设备的开发与安装。人为的节能意识在近年来已得到很大的提高,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可以短期内解决供热节能的问题,主要依赖于先进节能技术与产品的开发与应用,在这里我想重点讨论一下自动化控制系统在供热节能中的重要作用与意义。

我们都知道,供热系统主要由热源、管网、用户组成的一个复杂的系统,从热生产到输送、分配、使用,这个过程中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热损失;同时在热改政策推行中所提到的“分户计量,分室控温”,这其中都不同程度的都需要适用的自动化产品在其间发挥重要的系统调控作用。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自动化在工业自动化与工业信息化领域中都有着杰出的表现,在供热节能领域在当前也有着精彩的舞台。

从热生产所用的锅炉房开始,在锅炉房控制系统、输送热网控制系统信息化建设中,灵活运用网络技术、变频技术、DCS技术、PLC技术,结合供热系统的特点,实现系统的自动化控制,提高供暖品质,同时将各监测数据实时通报,为提高锅炉安全生产,减少热损失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在终端用户处,依照“分户计量,分室温控”的标准,热量表与恒温阀可以说是当前一种常用的供热节能产品,但是节能的成果,也取决于产品质量与其设备成本的合理性,以实现家庭自主节能。而若从热计量到分室温控,发展整体温度系统控制与信息化,集中自动控制温度,减少人工控制因素,实现最大程度上的系统自动化,大大缩减个体用户开支,则其在供热节能中的重要角色便有可见一斑。

从技术与产品角度着力提高供热节能,首先着力于所用节能产品的质量的提高;其次是着力于专业的供热自动化与信息化产品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在全民全行业都致力于节能减排的大潮中,供热自动化产品与技术有存在着巨大的市场潜力,而提供优质的产品技术与服务也是我们国内自动化产品制造商需要做足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