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第5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上半年,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持续成为全球科技热点,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逐渐进入快车道,“人工智能+”持续赋能产业升级,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贡献动能。
数据显示,我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已接近6000亿元,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过4500家,算力规模位居全球第二。9月8日,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凌激补充,中国人工智能企业约占全球的1/7。
同时,人工智能产品在我国广大网民中的认知和使用已经初具规模。《报告》调查了相关生成式人工智能产品的用户使用情况,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我国以大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普及率为16.4%。
另外,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印发的《国家人工智能产业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4版)》(以下简称《指南》)正式公布。它被视为中国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标准体系形成的关键指南。
《指南》指出,到2026年,标准与产业科技创新的联动水平持续提升,新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50项以上,引领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加快形成。开展标准宣贯和实施推广的企业超过1000家,标准服务企业创新发展的成效更加凸显。参与制定国际标准20项以上,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全球化发展。
具体来看,人工智能产业链包括基础层、框架层、模型层、应用层等 4 个部分。其中,基础层主要包括算力、算法和数据,框架层主要是指用于模型开发的深度学习框架和工具,模型层主要是指大模型等技术和产品,应用层主要是指人工智能技术在行业场景的应用。
基于此,人工智能标准体系框架共包括七项重点方向,即基础共性标准、基础支撑标准、关键技术标准、智能产品与服务标准、赋能新型工业化标准、行业应用标准、安全/治理标准等。
同时,《指南》在基础支撑标准中强调了智能芯片、智能传感器的标准。智能芯片标准:规范智能芯片相关的通用技术要求,包括智能芯片架构、指令集、统一编程接口及相关测试要求、芯片数据格式和协议等标准。
智能传感器标准:规范单模态、多模态新型传感器的接口协议、性能评定、试验方法等技术要求,包括智能传感器的架构、指令、数据格式、信息提取方法、信息融合方法、功能集成方法、性能指标和评价方法等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