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江苏企业机器人批量上岗 “用工荒”倒逼转型提速

发布日期:2012-12-03 17:20

   年初,富士康对外宣布,要用3年时间使用100万机器人,以应对用工荒困局。在积极谋求发展方式转型的江苏制造业,使用工业机器人的企业也越来越多。机器人的批量上岗,掀起了一场对劳动者价值的再认识。
 
  成本逆转,人机惊现“剪刀差”
 
  两台机器人挥舞着双臂,一丝不苟地重复进行着装锭、分级、码垛、装箱等动作,只一会儿,包装好的成品就整整齐齐堆成了小山。足球场般大的车间里“只闻机声、不见人影”,全部工人加在一块儿只有两人。这是记者近日在江苏盛虹集团化纤包装车间里看到的一幕。盛虹化纤假捻部主管许笑告诉记者:“这是去年底上马的一条全自动包装生产线,机器人代替人工,每天能够完成4万锭也就是7000多箱的包装量,工作效率提升了60%,用工减少了90%以上。”
 
  企业大规模使用机器人的背后,有一笔成本账。在纺织企业聚集的吴江市,一线员工的人工成本正在以每年14%-16%的速度上升,但因为工作辛苦,愿意干的人还是越来越少。有企业测算,按照现有的增长速度,到2015年,企业一线人工成本将比目前上升40%。与此同时,随着国内需求增大,机器人的采购价却在以每年约5%的幅度下降。业内人士透露,几年前一台普通的工业机器人售价要七八十万元,现在已经降到了20多万元。而且一台机器人的使用年限在10年左右,经过调试后还能转岗。如此测算下来,使用机器人的成本已经与工人持平,甚至更低。
 
  “人力成本与机器人成本之间,正出现一个越来越大的剪刀差,这对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而言很有吸引力。”常州五洋纺机老总王敏其认为,成本的逆转,将使更多制造企业乐于使用机器人替代人工。在我省纺织、电子、汽车、物流等领域,机器人的应用已非常普遍。
 
  “用工荒”倒逼转型提速
 
  机器人在我省制造业大规模上岗,无疑和近年来愈演愈烈的用工荒有关。
 
  常州迪邦纺织公司董事长汤国刚告诉记者,许多原本必须由人工完成的工作现在交给了“机械手”,17万纱锭的用工,按常规要配备1300多人,现在只用了900多人。虽然使用机器人投入巨大,但是能大幅减少用工,还是值得的。
  机器人批量上岗,也给智能装备带来无限大的空间,甚至催生了一个新兴的机器人产业。在常州武进高新区,短短几年已聚集了铭赛机器人等43家相关企业;在徐州经济开发区,中欧机械、海伦哲专用车辆等20多家机器人生产企业年销售收入已达10亿元;在素有“印染之乡”之称的无锡惠山区,一些原本生产针织机械的企业,现在已开始研制起水下机器人。
 
  从世界范围来看,自动化程度的提高,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标志。据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统计,在机器人应用密度最大的汽车行业,每百万名生产工人占有的机器人数量,日本1710台、意大利1600台、美国770台、英国610台,而我国还不到90台。专家表示,随着用工荒、招工难在长三角地区成为常态,一大批劳动密集型企业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将迅速增长,从而使这里成为国内自动化水平最高的地区。
 
  劳力解放,价值“重启”
 
  制造业中机器人的大规模应用,是否意味着劳动者的就业岗位被挤占?在我国劳动力总体供大于求的背景下,这个问题不容回避。
 
  “制造业机器人化是一种趋势,但不等于取代了劳动者就业。”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机器人专业副教授陶国正说,“生产力的提高是人类的永恒追求。机器人的应用,把人从简单的生产线上解放出来,让他们可以有机会、有能力从事更具创造性的工作。”
 
  面对机器人的增多,企业界、学界的一个共识是:以我国目前的技术和产业发展水平,机器人还不可能完全替代人工,但会促进劳动力流动。从企业内部来看,劳动者将从技术要求不高的一线岗位,向管理、维护岗位转移,劳动者收入有望提高;另一方面,从社会产业角度看,制造业的岗位减少了,大批劳动力将会向服务业集聚,后者需要的是人对人的服务,而这很难被机器人所替代。
 
  在这种变化趋势中,企业该如何应对?无锡市人力资源培训专家顾左红认为,机器人使用后,企业管理的要求更高了。一方面,劳动者的专业素养、个人需求将与原先有所不同,需要企业合理调配自动化比例,帮助员工提高技能和专业素养;另一方面,员工的结构变化、规章制度、薪酬体系、激励机制、企业文化都需要重新定位设计,这些均需要企业对劳动者的劳动价值有重新的评估和科学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