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院虽小也可栽柳,柳必垂

发布日期:2011-10-10 11:21浏览次数:102356

从精益管理到卓越运营,人们在谋求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的道路上更在不断探求着更加简约高效的管理。随着信息化与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发展,这些技术不仅仅应用在工业生产场合,更用“技术桥梁”把工业生产与管理联系起来,实现卓有成效的数据分析与生产管理。这个“技术桥梁”就是生产制造管理类软件。从TPS到ERP再到MES,成形的生产制造管理软件无不来自于卓越企业管理的经验,融合了中西文化卓越管理思维碰撞的结晶,然后用技术的手段将之固化,并应用实施在工厂生产制造中,用技术去规范、协助企业进行科学的制造流程与管理。然而生产制造管理软件究竟适应于什么样的工业场合?其功能效如何? GE工业及制造业市场总监赵榕简言之:“院虽小也可栽柳,柳必垂”。
PLC&FA》:关于生产管理运营,已经从最基本的财务管理软件到ERP再到MES等一系列高级的管理软件升级,随着生产制造方式的不断改进,请您就生产制造管理软件的演进作一个详细介绍。
赵榕:首先管理可以分为几个层面,这里的生产管理主要指业务层面的管理,业务管理软件主要经历了从财务管理软件到ERP再到MES的应用。ERP作为一个工厂最上层的信息系统,在九十年代初,国内就在863项目中选冶金、石化等几个重点行业企业进行试用推广。在当时来讲,ERP是一个新的概念,应用的结果如何?当时流行的一句话是“不上REP就是等死,上了ERP就是找死” ,由此可以反映出当时人们对ERP的认识是;认为在工厂管理方面ERP可以帮他们做所有的事。其实不是这样的,因为在ERP和工厂自动化管理之间有断层,由此需求出发而诞生了MES,即制造执行系统,该系统能够连接ERP与自动化系统。
而我们谈的生产制造管理是一个包涵着更多层次的工厂管理,不只是MES所限定的范围,GE的生产制造管理软件平台包含了整个工厂运营,GE生产制造管理软件是基于多年来GE专注于自动化硬件制造和在工厂生产管理方面的多年储备与积累,同时GE顺应现代工厂管理发展趋势,加大生产制造管理软件的研发投入和大范围的同类产品收购等措施补充产品线,通过这样一个综合发力的过程,形成了一个面向生产管理的 GE生产制造管理软件,这个平台大于MES的范围,可以做为整个生产制造管理运营平台。
从当前国内工业自动化发展的速度来看,我认为在中国未来的3~5年可能是生产管理运营软件方面的井喷时代。GE的发展重心也将从一个提供传统自动化硬件公司转变为一个面向工业环境的从硬件到软件服务的整套解决方案提供商。
 
PLC&FA》: 在当前现代化工厂的建立过程中,自动化与信息化的“两化融合”可能是现代化工厂发展的必经之路,目前的生产制造管理软件在现代化工厂建立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是什么?生产制造管理软件的有效应用给工厂自动化程度提出了哪些要求?
赵榕:谈到“两化融合”,我认为当前国内的大型企业大部分的工厂自动化水平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而在整个工厂范围内的ERP、MES、PDM系统等都属于工厂信息化范畴,谈两化融合不能只强调其中某一项,在信息化范畴之内所涉及到的系统都需要通盘考虑。生产制造管理系统作为信息化内容之一,作为连接ERP和自动化系统的重要桥梁,在符合两化融合要求的现代化工厂建立过程中,其显著的促进意义毋庸置疑,它的优先级应该高于其它。
在生产制造管理软件的推广中,很多企业问同样一个问题:是不是在工厂生产自动化程度很高的前提下才能应用生产制造管理软件?对于这点,我认为如果你的工厂自动化程度很高,生产制造管理软件的应用实施将会给企业带来的益处也会更多:生产制造管理软件可以做自动化系统的联结,所采集到的底层自动化系统的数据等都是真实的而且是实时的。当生产自动化程度较低,也可以应用生产制造管理软件,在一些实际项目中会遇到有些数据不能从控制系统中采集到,这样我们可以借助人工方式去获取,从而提供给生产制造管理软件。
 
PLC&FA》: 奥巴马提出智能制造的概念,未来现代生产制造管理软件在促进智能制造的实现上将发挥怎么样的作用?将如何来促进“两化融合”实现低成本高效率及安全生产的“最佳”生产制造?
赵榕:
如果谈中国的两化融合,谈“最佳”制造,这其中包括产线的建造及如何降低浪费。联系奥巴马提出的智能制造概念,我们提出实现“最佳”制造对生产管理平台的四点要求:第一,这个平台能不能帮助企业去建立好一个真正的工厂化模型,所谓的“模型”就是帮助企业能否部署好企业制造的系统,或者是在这个系统投运之前能提供一个良好的仿真功能;第二,在工业环境下,需要管理底层各种各样的设备,当前自动化系统本身的控制能力已经很强,但是它的接口是不是足够开放,底层设备的数据是不是都可以采集到?是我们谈“最佳”制造的又一重要内容,在探讨如何把工厂底层各个设备连结起来,物联网或许是智能制造下工业数据化采集和管理的方式之一。第三,在整个业务系统方面,包括ERP、工厂的各种供应链管理等,生产制造管理系统能否很好地与这些业务系统相结合,使所有的工厂信息化系统能够真正地融合在一起,这也是对“最佳”制造的一个要求。第四,关于人员方面。系统再好,也需要人员去操作和使用。生产制造管理软件是一种能够帮助我们去规范流程的人员操作的平台。有些用户墨守成规,觉得使用生产制造软件会使他们的一些旧有生产习惯改变,他们难以进行这种相应的变革。其实如果一个管理系统应用在企业运营中,一定会从生产流程上做些改变,从而改变人员的操作习惯、管理人员的管理习惯。因此,“最佳”制造在这里对人员的培训和变革也提出了要求。
PLC&FA》: 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各生产制造工厂管理越来越虚拟化,这些给现代的生产制造管理软件的市场与技术带来了哪些变数?其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将是什么?
赵榕:所谓的虚拟化就是越来越数字化,管理者都不用再常驻现场,坐在办公室或是出差在IPAD上就可以马上看到工厂的生产、技术指标……这当然是好事,同时也对现有系统能否跟得上这些数字化的发展提出了要求。在上一个问题中我们谈到的前三点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是有效的。要求生产制造管理系统从技术方面,一是平台SOA的架构,以服务的方式,与不同系统做集成,使得本身实施的系统不再作为一个信息孤岛。二是云计算,当前在工业场合还没有看到对云计算和云服务的要求。在工业场合对数据的安全性及数据对客户的隐秘性与重要性,相对于当前的商用或民用系统来说其重要程度是一样的,因此在引入云计算之前,要充分考虑其安全性,但是我相信迟早有一天云计算和云服务也会在工业场合中应用。到那是必然会有专业的供应商帮助客户去解决数据的存储、运算等,对于客户来说这种新的服务模式,他可以只关心他在做什么,而不用花精力与投资在计算机的维护方面。
谈到生产制造管理软件的发展方向,除了我们刚才谈到的几点,我认为以下两点也是必不可少的。首先应该符合国际上的MES协会MESA对生产管理软件的定义标准,要符合怎样的标准呢?一是功能上能够完善,满足生产管理的需要,的,二是接口上要开放和标准化,满足系统集成的要求,三是数据和模型要统一,适应不同的行业应用。其次,生产制造管理软件发展方向与IT发展方向保持一致。在IT业有什么新的技术产生都会对管理软件有深刻影响,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软件,肯定会符合IT这一系列的发展方向。
PLC&FA》: 许多国际自动化巨头在中国市场推行生产运营管理软件系统均遭遇到很大挑战,您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克服?
赵榕:首先,国际自动化巨头企业多是来自于美国、德国、欧洲等西方发达国家,其产品开发设计与中国的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我认为这是最大的推广障碍。以国外标准开发的产品不一定适用于中国,例如很多客户第一时间会问是否有中文版?这就反映出了这个问题所在。
第二是管理思路不一样。任何一款软件的开发都融合了管理者的思路在其中,尤其像生产制造管理软件,它的整个开发过程一定会借鉴某些工厂管理的最佳实践,由此推出的软件也一定包含了这些工厂自身的管理思路和想法。所以在中国你想要很好地去推广,需要首先去了解中国的用户,了解其工厂运营过程中的思路与想法是什么,然后你再审视你的产品与之的契合度,调整或完善不足的地方。其次在销售过程中要注意方式,尽量去帮助用户解决他生产管理中的问题,只有找到他生产上的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提出差异化的解决方案,用户才会认可你。总而言之,就是要把产品和解决方案都本土化,融入中国用户的使用与管理习惯。
第三是与市场发展有关系。在这个管理软件市场没有大量需求的前提下,我们只有去开拓、挖掘客户,十个用户中或许只有一两个用户才能理解这款软件的重要性,才会使你有继续深挖的必要。现在的中国管理软件市场需要我们一定得把前期工作做扎实,等待整个中国市场大规模的成熟与发展。
 
PLC&FA》:之前我们谈到很多关于如何利用生产制造管理软件来实现工厂卓越运营,那么所谓的卓越运营是一个怎样的概念?
赵榕:我认为谈运营简单,如果谈卓越运营,这就需要将生产制造管理系统和工厂的运营真正结合起来,这是一个整合的过程。我建议国内那些谋求高效运营管理的制造工厂,从现在开始,在它正常运营以外就应该考虑如何去提高它的运营水平。
关于卓越运营的实现,GE也推出了卓越运营之旅去帮助客户理解卓越运营和指导如何实现,在这里我更想说的是实现卓越运营不是简单地采用先进的管理软件就可以一蹴而就,它需要客户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宗旨去逐步实现工厂的卓越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