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不比外国人笨,也不比外国人聪明,别人走过的成功之路,我们也要一步一步走过。”徐昌荣博士总是这样强调自动化行业人不要浮躁,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中国自动化产业的成功、中国自动化制造商的成功,其到来必将为期不远。
经历了2008~2009的全球金融危机,在2010年国内自动化产品需求市场迎来了复苏式的暴发性增长,面对家门口的巨大市场蛋糕,国内自动化制造商将如何来看待?如何来分享?我们特别邀请了北京和利时自动化驱动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昌荣博士,作为国内PLC产品领军企业的掌舵人,与我们分享了他对于这个行业思考与疑虑。
中国PLC制造商的成长需要时间
《PLC&FA》:据了解国产PLC产品只占据国内PLC应用市场的5%。特别是在高端自动化产品市场,国内由于其快速的工业发展,已经成为国际自动化产品的重要市场之一,您是如何看待国内市场暴发性增长与本土制造商的吞食乏力之间的问题?
徐博士:经历了2008、2009的低潮,国内自动化市场确实在2010年得到了暴发性增长,我想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从中国经济本身发展来看,改革开放三十年后国内经济得到了持续的高速增长,经济的增长刺激了自动化市场的需求量。
二是在设备自动化水平提升的过程中,一般是先从大型设备开始,如引进的重化工生产线及电力、核电等这种大型生产装备最先实现设备自动化水平的提升。在大型装备自动化程度不断提升的过程中也开始逐步向中小型装备过渡。
中国工业化滞后于发达国家,目前国内正处于工业自动化从大型装备到中小型装备过渡、提升的阶段,其需求量的基数在不断扩大,正是当前自动化产品呈暴发性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是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劳动力成本提升,特别是近几年,中小企业对设备自动化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因为只有提高设备自动化水平才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降低劳动力需求量,大大缓解用工荒带来的损失。
四是由于08~09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国内各产业遭到重创,使用户与制造商无法估量潜在的市场需求,所以在消除库存量之后都处于观望状态,积聚到2010年市场复苏的时候,呈现出需求量暴发性的增长。我认为即将到来的2011年不再会出现暴发性增长,将会是理性的增长状态。
五是中国产业面临升级,政府与企业都在致力于建立创新型国家,以调整经济结构,提升装备制造业水平来摆脱以依靠高资源消耗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其中装备制造业提高的重要一环就是自动化水平的提升,这给自动化产业近年快速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这五个因素累加到一起,使得2010年自动化市场需求量得到暴发性增长,可以说是情理之中的事实。而国内庞大的PLC需求量中,国内PLC制造商只占了产值的5%,这说明我们本土的制造商实力还是比较弱。针对这个问题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是PLC产品作为一种核心的自动化供应部件,从研发到得到用户的认可,周期比较长。从用户给一个新PLC品牌的试用机会到大批量采购,这是一个较长的周期。所以国内一直有企业奋斗在这个产业线上,但是增长速度缓慢,不会出现今年5%,明年就10%的快速增长率,这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二是PLC作为一种高投入、长周期且具有高技术行业门槛的产业,新入行者较少。我国一直有PLC技术攻关项目,国内一些有实力的企业也尝试努力过,但最后都放弃了,一直没有成功产业化,因为其高投入与长周期使很多企业等不到成功的那一天就放弃了。
三是真正把PLC形成规模与产业化,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国内某一厂商在某一领域都可以把它做到最好,但是要从市场、技术到生产各个环节,在质量控制、服务和销售渠道与网络建设等方面同步推进,这是一个综合实力的体现,并不是所有公司都能做到这一点,这也正是目前国内PLC厂家所缺乏的实力。
四是国外PLC产品先入为主,后来的品牌要改变当前的品牌格局有很大难度。在传统应用行业如冶金、汽车、机械等行业最先采用国外进口设备中,如西门子、施耐德等这些自动化品牌是随着产品进口而为国内用户所熟知,随着时间的推移,用户与设计院都习惯了这种产品选型,以后也指定使用这个品牌。这种难度不仅体现在国产品牌上,也体现在后来的国外品牌上,如GE,我一直认为GE的PLC并不比其它大品牌差,但是他要想打开中国市场,当前最有效的方法也只能是做最终用户。
五是国内PLC产品曾经的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的不成功导致用户对本土产品心存疑虑,在质量、服务及长期可靠性和技术及时改进性等方面都存有疑虑。这种疑虑主要来自于国内取得PLC技术攻关后没有把它及时产业化,也没有及时将这种产品向市场推广,这种滞后性使国内用户对国产品牌产生不信任感。
六是PLC作为生产设备的核心配件,虽所占份额较小,产品价值较低,但是在生产设备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用户不愿意省这一点钱而去试用一个新的品牌。特别是PLC重要的OEM用户群体,在向他的客户推广自己产品的过程中,更不愿意以一个收益与风险不匹配的条件去更换已认同的大品牌。
七是用户与行业的使用习惯。如冶金、汽车等都是从原来引进的设备中认知这些品牌,欧美设计的生产线就使用欧美的品牌,日韩生产线则使用日韩品牌,这里有一个用户与行业的使用习惯,要想改变,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最后一点是从中国企业自身的水平来看,国内企业实力与国际品牌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如果说在某一产品或局部领域中,中国人做得不比外国人差,而当前国外大品牌自动化公司都有百年以上的历史,总体上中国企业从品牌建设、产品线完善、行业解决方案的完善能力、营销能力、渠道网点布置等与之相比都有差距。国内做得较强的PLC企业也只有不到十年的历史,要与之比肩,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民企不作为创新主体,国内经济将失去活力
《PLC&FA》:前一段时间浙江省工商局长郑宇民与《央视论坛》主持人董倩之间的关于民企与央企功能的对话为人们所热传,他主张央企与民企平起平坐,但是在支撑产业技术创新与拉动国内GDP方面,他认为民企没有这个功能。反观自动化行业,国际自动化巨头都是私营企业,国内后崛起的自动化企业也多数是民营企业,您是否认同这位郑局长的观点?要打造国内自动化品牌,民营企业在这其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徐昌荣:这段对话我也在电视上看到了,我觉得这位浙江工商局局长实则是正话反说,他的观点是力挺民企。在国内的产业发展上,民企是最具有活力的,而且应该成为创新的主体,在一些关乎国民经济命脉的方面如航天、铁路、电网等领域,民企运作可能会有难度,其它具有竞争性的产业领域,如果民企不作为经济主体,不作为创新主体,我认为国内经济将失去活力。特别是近几年来,我感觉民企及外企在国内生存的政策环境越来越恶劣,长此以往下去,对于国内民企的成长与发展不利,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更是绝对不利。我很认同这位郑局长的一个观点,那就是关于就业的民生问题。近期国资委宣布要把国企控制在100家以内,以此计算,最多也只能解决一亿人口的就业问题,而其它近八亿人的就业需要民企提供,如果扼杀了民企,谁来解决这个民生问题?民企应该是重要的经济主体与创新主体。
反观国内自动化制造企业,虽然当前他们只有短短数年的发展史,但是中国最终必然会有这样的一些企业能做到像西门子、ABB一样的规模,不然我们也不会去说与这些国际品牌要争锋市场。
在自动化这个产品种类多、产品更新快的领域,民企以其快速的市场反应与强劲的创新能力,必然是推进这个行业发展的主力。其实国内带有“中国字号”的自动化企业也有一些,部分企业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真正在行业里发展出色的企业寥寥可数。
前不久,我在浙江参加了一个民企会议,发现国内很多自动化企业都具有远大抱负,如果国内能给民企良好的政治、经济方面的生存发展环境,在未来的二三十年,国内必然会诞生一批能与国际大品牌自动化制造商相比肩的企业。
别人走过的路,我们也要一步一步走过
《PLC&FA》:国内PLC制造商与国际PLC制造商之间存在哪些分别?国际PLC厂商在开拓市场的运作模式上给了我们国内同行企业什么样的学习借鉴之处?
徐昌荣:谈到国内与国际PLC制造商之间的区别,我认为有以下三点:一是国际PLC品牌有着成熟的市场与技术应用经验,综合实力强;产品线完善,可以给用户提供完善的解决方案;进入各行业应用较早,行业应用业绩多,解决方案针对性更强;历史悠久,品牌影响力大。二是与国内厂商相比,国际厂商离终端用户需求很远,因为其分布广,从总部到分部响应速度慢,在本土服务与技术改进中,本土厂商有着自己的优势;同时国内品牌本土制造成本低于国外品牌,也是其参与竞争优势之一。三是国内大部分的厂商都是以一种信念去把PLC产品当一个事业去做,这一点在国际制造商的中国雇员身上体现得较少。以一种做事业的态度和以一种工作的态度去做,其最终结果是大不一样的,这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自动化产业未来的希望。
总体上来说,国内厂商有其不足的地方,我们只有比竞争对手付出更多,才能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国外自动化制造商经过多年的发展,优秀发展业绩的背后确实有许多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的地方:第一是其系统性的设计和规划,在各个环节都考虑周到细致,在各方面都有着成熟的经验,工作质量很高。第二是品牌运作与市场推广力度很大,品牌的建立有着良好的计划与逐步进行的安排,考虑全面,在生产设计、技术服务等推广方面都是按一个系统工程同步配套进行。国外公司在这方面做得很好,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第三是对行业与市场进行认真细致的研究。当他们要进入某一行业时,会把该行业的各方面研究得很透彻,并针对行业应用需求提供性价比很高的整体产品解决方案;同时在某一市场领域,他们也会认真研究所有潜在的竞争对手公司,把该公司的产品线、行业市场发展情况等摸得一清二楚,做到知己知彼。这些都是我们在发展中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
PLC在5~10年内将不会没落
《PLC&FA》:随着“两化融合”技术的不断推进,产品要想占领市场制高点必须以先进的技术为武器,您认为国内PLC要想在市场上占领较大份额,还有哪些关键技术需要超越?目前市场上已出现兼具PLC功能的多功能产品,随着各自动化产品技术之间的不断融合,您认为PLC这个产业是否还有很大发展的空间?
徐昌荣:关于PLC发展中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一是产品长期的稳定性与可靠性。要做好这一点,从设计制造到元器件选型、采购,进货渠道及存储、现场应用指导等一系列环节都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在实验室做到高稳定性与高可靠性很容易,而在批量生产中做到保证十年、八年不出问题,在用户高度关注的高稳定性与高可靠性方面还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二是在高端领域,例如核电、石化等高安全性控制领域需要技术突破。三是在开放接口方面,我们不仅要学习别人的标准,也要逐步建立自己的标准,这样才能取得竞争的主动权。四是在行业应用技术方面,针对不同的行业应用对象,研究其不同的需求,能提出更具有针对性的行业应用解决方案与产品技术。
在各自动化技术不断融合的过程中,确实出现了兼具PLC功能的产品,但是现在来讲,我觉得PLC还是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先前也有出现过FCS取代DCS的论调,在1999年我曾为此写过一篇文章做了专门分析,当时我认为在五年内取代DCS是不可能的,其实到今天DCS仍然具有很大的市场活力。对于PLC产品是否被取代的问题,从目前来看在5~10年内其发展前景将一直向好,至于十年后是否还叫PLC,我不能预言。我认为这个产品本身有着巨大的行业应用市场空间,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一是高可靠性,灵活的环境适应性;二是经济实用,可依不同需求灵活配置;三是具有各种开放性接口,可以与各种高低端系统联接,适用性强;四是PLC作为某一些行业的专用控制产品,使其不仅有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还有了更加强劲的生命力。
“十二五”是一个机遇,抓住产品质量更重要
《PLC&FA》:当前最热的一个词可能是“十二五”规划,在振兴的很多产业中更多的强调节能降耗、低碳环保,这给自动化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的同时,也给国内PLC制造商提出了哪些挑战?在这一个新的五年中,国内PLC制造商应以怎样的心态与行动去打造国产品牌?
徐昌荣:可以说以节能降耗、低碳环保为主要精神的“十二五”规划确实给自动化行业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一是在各行业生产设备效率提升中自动化产品的采用是一个核心环节。二是在新能源领域如太阳能、核电等也增加了自动化产品市场需求量。三是在高端装备制造方面,主要以自动化水平提升为主,从而达到全面节能减排的目的。
在提供发展机遇的同时,挑战必然存在。作为自动化产品制造商,首先要把自动化产品性能,特别是产品质量做到过硬,提升到国际先进水平。没有这一点,一切都属空谈。其次是我们要加大品牌市场推广力度,把国内品牌提升到与国际品牌一个数量级上。我们启动得晚,只有做更大的投入,才能跟得上先行者的脚步。中国人不比外国人笨,也不比外国人聪明,别人走过的成功之路,我们也要一步一步走过。
面对一个新的五年的发展机遇,我认为行业人一是要承认差距,多向别人学习,审视自己发展中存在的不足与优势,有针对性、系统性的制定自己的发展规划;二是我们要踏实做好自己的各项工作,包括技术研发、市场开拓、品牌推广等一系列系统性工作,遵循客观规律,别人走过的发展之路我们也要走,要想做得更好,只有比别人付出得更多;三是我相信天道酬勤,只要努力了,终究会有回报;四是与国内同行开展合作,无论是PLC同行还是上下游相关产业,在完善产品线的同时要优势互补,共同合力提升国内自动化品牌。“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我相信国内自动化制造商团结一致,在推动国产自动化品牌前行的同时,必然是一个双赢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