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是中国“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在经历2008年的经济衰退之痛后,人们本以为2011年会是扬帆远航的一年,然而却流年不利,全球经济二次探底,这给一向走高的中国经济投下了不小的阴影。
2011年8月6日标普下调美国信用评级,美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由“AAA”降至“AA+”,评级展望负面,这是自1917年以来美国政府信用评级首次被下调,此举震惊全球;8月15日意大利、西班牙同时告急,欧债警报再度拉响;8月22日,德国反对欧元区共同债券,欧元区国家分歧严重;8月24日,穆迪宣布将日本主权信用评级下调至Aa3;9月1日中国地方债危机浮现,部分地方政府获自行发债权;今年年初,中国国务院宣布下调GDP增长目标,为8年来首次低于8%。
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宏观经济的不景气自然影响到企业的业绩,尤其是对一些在自动化领域的中小企业更甚。自2011年下半年开始,中国自动化市场便急转直下,不少厂商都纷纷拿出各自的“御冬”方案。由于经历过2008年金融危机的洗礼,不少厂商都有一定抗风险的能力,不至于在市场行业稍有变动的情况下便惊慌失措。
尽管如此,还是有许多曾经一度傲视群雄的优秀企业在去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滑铁卢。英威腾作为工控领域的翘楚,曾创造过无数令同行艳羡的成绩,被称为“变频器龙头”,然而其去年的营业利润和利润总额却双双遭遇大幅度下降;作为高成长性公司的智光电气,去年的营业利润竟然下降了76%,下降幅度令人咂舌;受宏观经济的影响,尤其是装备制造业市场需求的下降,让海得控制交上了一份尴尬的成绩单--其营收、利润和利润总额无一不下降……
在这些大幅度的下降中,或许有企业快速扩张带来的数字不如意,如英威腾;或许有管理成本的攀升,如智光电气;或许也有园区建设的投入,如海得控制。但无论是何种原因造成企业业绩大幅度的下滑,全球经济的低迷和中国宏观经济的不景气是所有自动化企业都绕不过去的弯。面对日益寒冷的冬天,企业该何去何从?
冬天是自然界的变换规律,企业界的“冬天”也是市场运行规律所带来的必然结果。雪莱的名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让人们在隆冬时节看到了春天的希望,只要能熬过冬天,春光烂漫必将属于最后的胜(剩)者,因而也有了“剩者为王”一说。
对于信奉“剩者为王”论的企业来说,冬眠则是必不可少的功课。这些企业往往会在冬天或削减开支,或抱团取暖,总之一句话,减少不必要的活动和无谓的动作,尽量在冬天积攒力量,藉此来熬过漫长寒冷的数九寒天。
早在2008年金融危机刚刚来临的时候,厦门顶科电子有限公司掌门人黄朝晖便为冬眠做准备了。当时,黄朝晖就预计,“目前经济形势非常困难,未来5~10年,继电器行业可能仅剩10~30家企业。小厂可能被收购。”
正因为预计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所以一开始黄朝晖就积极备粮,准备冬眠。在冬眠的过程中,“自动化”则成了黄朝晖熬过这个冬天最贴心的一件棉袄。黄朝晖说,“业界有一种说法:没有自动化必死,有自动化找死。”由于自动化流水线价格少则数百万,多则超千万,而成本回收期多超2年,故而引进自动化设备的企业“死亡”案例屡见不鲜。尽管如此,但黄朝晖还是毅然决然地进行自动化改造,他颇为悲壮地说:“虽然现金流吃紧,但自动化改造方向是对的,否则没前途。”
冬天的应对之道,除了“冬眠”外,或许还可以考虑“健身”。熟悉经济的人都明白,企业的技术研发与经济景气运行之间存在着一种“逆相位”的关系。当经济景气处于上升阶段和繁荣阶段时,企业的主要精力一般都放在了产品的生产上,放在了产品的推销上;而当景气处于下降阶段甚至低谷阶段时,企业就有可能将主要注意力放在技术研发和产品研发上,从而导致技术创新,而技术创新集群的出现,又会带动起新的一轮景气上升。
因此,对于此次寒气逼人的冬天,有的企业选择在冬天逆势进发,不断增加园区建设资金,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以期能在冬天里这个难得的市场间隙里锻炼好强健的体魄,以备来年春天更加惨烈的竞争。海得控制和科华恒盛就是此类企业中的代表,尽管面对日渐糟糕的宏观经济和市场状况,但二者仍然大手笔地在各方面进行投入,丝毫没有看到半点寒意。在隆冬时节,“现金为王”仍是不变的铁则,此举需要冒极大的风险,但这些大胆的举措无疑也为这个肃杀沉闷的冬天带来些许生气。
其实,无论是“冬眠”还是“健身”,都没有一个是应对冬天之道的不二法门。所谓的过冬论也是因企业而已,因行业而已,不管是冬天也好,春天也罢,无论是冬眠还是狩猎,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唯一相同的是企业在冬天要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对自己的市场进行细分,只有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并最终给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如此方能获得客户的认同和支持,才是应对冬天的最大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