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企业转型:一场交织着痛与快乐的蜕变

发布日期:2012-05-18 15:51浏览次数:103691

      西方有句民谚——“台风来了,猪都能飞起来”,说的是做事要讲究时机,要看准机会,应该善于抓住机遇。在经济高速发展期,企业借着高涨的经济形势一般也都能快速发展,频繁的兼并重组,并在组织架构上和公司战略上动作频频。然而,当经济进入衰退期,企业界便一片哀鸿遍野,要么裁员,要么停产,甚至坐等买家上门兼并。

如今,经济高速增长的“台风”不在,全球经济陷入低迷期,就连以往一枝独秀的中国经济也开始出现下滑趋势,有经济学家甚至言之凿凿地称“中国经济出现硬着陆的概率极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次经济危机是一场企业界的去魅风潮,以往那些不可一世、意气风发的企业都失去了昔日的魅力,开始盘算着如何渡过这个至今仍没见底的冬天。

 

在外部经济形势和内部商业环境都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下,中国传统制造业或被动或主动地开始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升级转型——由单纯的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业转变。

对于企业而言,转型的好处不言而喻。从制造业的价值曲线图来看,每个产品都有一个微笑曲线,而产品的制造和组装是整个价值链上利润最薄的部分,设计和销售环节的利润则相对较高。只做产品生命周期中的一段,企业的整体利润就被压得非常之低,而如果单纯做设计,如果没有制造环节的配合,产品也很难得到大规模推广,企业的生存也会很艰难。

因此,如果企业转型为服务型制造的话,就可以通过产品和服务的融合,让客户全程参与,企业之间也能相互提供生产性服务和服务性生产,从而实现分散化制造资源的整合和各自核心竞争力的高度协同,达到高效创新。更重要的是,如此一来,企业就不仅仅只是处于“微笑曲线”利润最薄弱的中端了,而是为客户提供全流程、全价值链为用户服务,这种端到端的服务避免了为他人做嫁衣的尴尬。

在企业看来,转型跟利润甚至是生死攸关,而在政府看来,转型也关乎国家经济的兴衰,甚至影响到综合国力的排名。因此,政府在政策层面也给予了企业诸多支持和引导,国务院和相关部委也先后下发了一系列的文件。在这方面,广东可谓领风气之先,省委书记和省长以及诸多政府官员都就此事做出批示和表态,并把产业的转型升级当作建设“幸福广东”的重中之重。

尽管政府支持,企业积极,但转型却依然困难重重。企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意味着要将传统的产品系统发展为集服务与产品于一体的产品服务系统,产品服务系统改变了实物产品的一次性交易方式,而需采用与服务相适应的多次交易方式,因此带来了全新的产品服务系统质量度量、交付与定价模式。

然而,在经历了几十年的粗放型、外延型的野蛮生长之后,要在短短的时间内而且还是经济不景气的环境里完成向集约型、内涵型的转变,谈何容易。无论是企业层面、产业层面还是国家层面,都面临着诸多棘手的问题,如市场的培育与前期投入,产业的引导与相关标准的统一,以及政府相关政策和资金的扶持。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企业转型升级,这都要求企业提高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改造提升技术装备和工艺流程,推动制造模式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转变。这些转变,都非一日之功便能实现的,因此,有人说“不转型是等死,转型是找死”。

其实,从一开始,企业转型就被赋予了太多的意义,以至于承担了本不应该承担的宏大叙事和巨大期待。现如今,在回头大多数的企业转型,真正成功者寥寥无几,大多数企业仍在转型之路上艰难跋涉。不过,值得我们反思的,不是该不该转型,而该如何转型;对于企业的转型,我们也应该有着清醒的认识,而不能抱有不切实际的环形,更不能把转型当做经济低迷期的万能良药。

说到底,企业转型是要在正确的时间节点上做正确的事,两个因素缺一不可,因此,对于那些已经走在转型之路上和即将踏上转型之路的企业来说,找到属于自己的转型之路或者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方式才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