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常的市场竞争可以导致两个结果:一个是厂家的技术进步加快,产品会越做越好——不是在价格上比谁更低,而是在产品上比谁更好;另一个结果是,较低的价格激活了市场,需求量扩大,更新换代加快。这两个结果,应当导致供求两旺,而不是两败俱伤。
中国高压变频器市场把价格当作唯一的竞争手段,你低我更低,有的低到赔钱赚吆喝。这导致另外两个结果:厂家为应付价格竞争,在偷工减料和市场关系上大做文章——非市场营销行为;用户在招标过程中不是把产品的性能和质量放在第一位,而是以无限制压低厂家价格为能事,很多以“最低价中标”——非理性选择行为。一个“非市场”、一个“非理性”形成了恶性循环——厂家越发不赚钱,产品质量越来越差,用户对国产高压变频器日益失望。如果不能找到一个办法打破这种恶性循环,中国一度红火的高压变频器行业的振兴将遥遥无期。
回顾中国高压变频器市场的历程,大家应当注意到以下现象:当国产高压变频器市场价格战打得越发激烈的时候,国外厂家为了参与竞争,将产品的一些部件在国内加工和采购,有的在国内设厂,以求降低成本。但几乎没有听说哪个国外厂家为了拿到合同以偷工减料、以次充好、降低质量参与竞争。因为人家知道,这种做法是饮鸩止渴——能否卖出产品是暂时的,声誉丢了就丧失了企业存在的基础。
在国产高压变频器几乎席卷了整个通用市场(80-90%),国外品牌退守到一些专用市场领域(比例可能不超过20%)的时候,我们大家都曾经为这一局面的出现高兴过。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国产高压变频器因价格竞争而几乎无利可图、行业日渐衰败的时候,我们发现国外产品在国内的专用领域、中高端市场仍然很赚钱,中国的广大用户发现以低价买到手的国内产品质量很差,还是外国的产品靠得住。
这样一个鲜明的对比说明:中国高压变频器市场上的两个主体:厂家与用户都在犯错误,或者说在这个市场上由于缺乏应有的规则和导向,就像在没有红绿灯的路口会出现严重堵车一样,寸步难行。
国内厂家必须在两个方面有所觉醒:
一、无论如何竞争,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不能降。这是一个企业的底线。突破这个底线,用户会抛弃你,市场会不容你。市场实践和国外厂家已经证明,靠低价竞争永无出路,靠蒙骗客户永无出路。只有在高压变频器的可靠性上、质量上、技术上、工艺上、材料上、档次上不断进步,才可能更有竞争力,才可以卖出好价钱,这是企业的根本出路;
二、无论如何竞争,产品的技术投入、新产品的推出不能停。国内厂家杀得血肉横飞的大都是低端市场,在专业领域、中高端市场国内厂家鲜有进入,这也是在技术研究、产品开发上投入过少造成的问题。实事求是地说,从2000年算起,国内厂家在高压变频器的技术和产品进步方面几乎停滞不前,这也是市场不景气的另一个原因。
从市场的角度看,国内还有很多行业和场合高压变频器产品尚未进入,有的只能使用国外的产品。即使已经使用国产产品的地方,有的也只用通用产品在勉强应付,应用效果并不令人满意。这些情况表明,国内厂家可以避开竞争激烈、价格很差的通用市场,进入上述市场、领域,趟出体现自己特色的一条新路。
合力电气认为,不能继续让市场价格牵着鼻子走,一定要开辟一条不同以往的道路:一、以专业市场、中高端市场以及国外产品的替代市场为目标,以高目标牵引技术的进步、产品的进步;二、在技术和产品的基础研究方面下一番苦功,在高可靠性、高性能、高节能、长寿命四方面做全面的研究和提升;三、集中精力攻克技术难关,推出新一代产品,取代、升级国产老旧产品,替换国外产品。让优良的性能价格比取代单纯的无节制的价格竞争。
仅仅厂家的觉醒还不够,国内的用户也应当觉醒——不要再采用“最低价中标”的愚蠢策略了。“便宜无好货”这句至理名言绝不是“浪得虚名”。它真真切切告诉你,让厂家无利可图的市场,只能造就病态的市场。在一个病态的市场上,厂家不可能提供合格的理想的产品,也不可能提供周到的满意的服务,最终吃亏的还是用户本身。
最近有关行业有关技术部门正在制定“行业市场高压变频器准入标准”,而且正在筹建高压变频器可靠性验证基地。所有进入该行业市场的高压变频器,首先要在该基地通过可靠性测试,凡是达不到标准、通不过的产品,不得参与该行业的投标,更不得应用这种产品。此做法等于设了一个门槛,把那些质量上不可靠、技术性能上达不到要求的产品一律挡在门外。同时也等于向高压变频器厂家传达了这样一个信号:用户需要的是性能价格比更好的产品,而不再是价格很低、质量很差、无法可靠使用的产品。这是用户端开始觉醒的一个明显的标志,是促进产品进步、市场健康的有效手段。
一旦这一方法行之有效,相信很多行业将会起而效仿。中国高压变频器行业将因为这样一些标准的产生并严格遵守而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个在技术和产品进步上争芳斗艳而不是在价格上你死我活的高压变频器行业的春天就会来临。
如果说从2000年以来,中国处于高压变频器技术和产品的“普及应用阶段”,那么从今以后这个行业应当进入“专业应用阶段”。在“专业应用阶段”,不仅产品技术性能的针对性、可靠性、环境的适应性要求很高,在产品的智能化、联网能力、使用寿命、特殊控制算法等方面都会有进一步的需求。哪个厂家在这些方面肯于投入并作扎实有效的努力,终将会得到用户、市场的青睐、回报,对此我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