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3.7% VS 54.4%!渗透率与自主相差十几倍,合资新能源汽车要掉队?

发布日期:2022-05-23 14:11浏览次数:16771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一直是产业发展的风向标。而对于汽车企业来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更是反映其在行业变化下的成绩单。
随着自主品牌新能源的高歌猛进,合资品牌与自主品牌新能源渗透率差距在不断扩大,今年4月份已相差十几倍。近两年,合资品牌虽然大力导入新能源产品,但是从现在的效果来看却差强人意。
3.7% VS 54.4%  新能源渗透率差距明显
乘联会数据显示,4月份,新能源车国内零售渗透率为27.1%,较上年同期渗透率提升了17.3个百分点。其中,自主品牌4月份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为54.4%。豪华新能源车渗透率为5.5%,主流合资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仅有3.7%。
在4月新能源汽车销量TOP15的厂商排名上,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的销量差距也非常明显。

(数据来源:乘联会)

从榜单中可以看出,4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前15名仅有一汽大众一家主流合资企业,而且排名靠后,4月份新能源车型销量5294辆,份额占比1.9%。

其他主流合资车企方面,上汽大众4月新能源车型销量1788辆,其中ID.3 255辆,ID.4X539辆,ID.6X 278辆,帕萨特PHEV592辆,途观L PHEV124辆;广汽丰田新能源车型销量1361辆。

北京奔驰、华晨宝马等豪华品牌4月新能源车型销量也在1000辆左右。北京奔驰新能源车4月销售1026辆,其中奔驰EQA123辆,奔驰EQB191辆,奔驰EQC280辆,奔驰E级PHEV432辆。华晨宝马4月新能源车型销量1181辆,其中宝马5系PHEV 631辆,宝马iX3 550辆。

还有部分合资品牌的新能源车型月销量仅几百台,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自主品牌销量的大幅增长,榜单中前九位被自主品牌牢牢占据。

4月份,比亚迪汽车销量排名第一,达104770辆,同比增长313.6%,份额占比37.1%,这是比亚迪连续两月突破10万辆。上汽通用五菱第二,销量达27431辆,份额达9.7%,凭借宏光MINIEV车型大卖的上汽通用五菱也是连续霸榜;第三名是奇瑞汽车第三,销量达15052辆,份额达5.3%。由此可以看出,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在转型速度和销量成绩上都远远领先于合资品牌。

积极转型 大力导入新能源车型

汽车市场的新能源化已经势不可挡,特别在双碳、双积分等目标和政策的引导下,转型新能源已经被众多车企列为战略目标。近两年,合资品牌大力导入新能源产品,今年也有不少新车计划。


以上汽大众为例,其在去年正式投放了首款基于MEB平台打造的纯电动汽车ID.4 X,随后接连发布ID.6 X与ID.3车型,通过ID家族产品拓展新能源产品布局。上汽大众预计新能源车型的收入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32%。

一汽大众也积极进行新能源转型,在去年一年内相继推出了ID.4、ID.6等全新纯电车型。据悉,一汽-大众ID.家族将再添新成员,定位于中大型纯电轿车,最早或将于2022年底亮相。

刚刚上市的上汽奥迪Q5 e-tron不仅是上汽奥迪的第一款新能源车,也标志着大众集团从ID.经济型车型到奥迪豪华车型都在发力新能源。

前些年推出iA5纯电车型后,广汽丰田在今年1月推出了全新中型SUV威飒,提供2.5L双擎混动版本。今年4月,广汽丰田bZ4X也正式开启预售,新车共推出5款车型,预售价格区间为22万-30万元。

去年10月,本田发布了全新纯电动车品牌e:N,在中国开启电动化转型的新篇章,并于今年在两家合资公司落地。今年,东风本田e:NS1开启预售,广汽本田e:NP1极湃1也将于今年上市。

“目前的电动汽车市场还远未成熟,虽然自主品牌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具备了先发优势,但合资车企仍然有发展机会。”江西新能源科技职业学院新能源汽车技术研究院院长张翔对记者表示,合资车企的销量主要由燃油车贡献,因此面临的负积分压力很大,势必要加速发展新能源车型。

新车型的推出只是第一步,合资企业正在谋划更大的布局。据悉,到2022年,一汽-大众奥迪将在国内布局10款电气化车型。广汽本田未来5年内将导入5款e:N系列电动车,为支撑企业高速发展的电动化事业,广汽本田还计划建立一个全新的电动化工厂,将于2024年投入使用。

合资新能源掉队原因几何?
对于合资品牌来说,虽然有着燃油车时代的辉煌过往,但在电气化时代之下,被自主品牌超越的压力愈加深重,虽然在加速驶入“新能源汽车”赛道,但从目前销量来看,还难与自主品牌抗衡。

“合资车企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丧失了当初‘汽车技术和产品基本稳定期’的合作基础。”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独立研究者曹广平认为,合资车企的新能源车销量不佳,表面上看是产品力较弱以及存在后发劣势,而深层次的根本原因在于合资企业的机制决定了中外双方在世界汽车新技术趋势下,都不太过多地为合资公司再注入新技术,新产品导入的过程中其新技术投入与原来的合资股比也很难完全成比例。而在随后的产出方面,双方又要“哥俩分账”来瓜分新能源车积分,反而不如独立在自己的母公司产出新能源车获得的积分更多。

此外,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纪雪洪从产品与企业战略层面分析了原因。在他看来,自主品牌在产品的智能化等技术方面走在了前列,得到了众多消费者青睐,同时性价比较合资产品高。从企业战略来看,合资企业仍采用工业时期的产品营销、服务方式和供应体系,因此受到来自信息时代的新势力的新思想、新方式的全面挑战。“这是属于两个代次的竞争,表面上是产品的竞争力,实际背后是两种造车理念的差别,结果是合资企业的销量下滑以及产品竞争力的相对下降。”他说。

“自主品牌,特别是新势力在营销方式和服务上的优势让他们迅速占领了用户心智,也指明了未来新能源和智能汽车发展的方向,占据了先发优势的自主品牌还在加速扩张市占率,因为在目前群雄混战的时期,市场格局还远未定下来。”某新能源车企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以往燃油车巨头在发动机、变速器等核心零部件研发、制造上形成了自主品牌短时间难以逾越的护城河,但同样地,电动化、智能化融合技术、互联网思维也不会一蹴而就,这也是合资品牌急需补课的领域。

“合资品牌未来想要扭转目前的困难局面,一定要从内心深处认识到新能源汽车是属于新时代的产物,需要用数字化的理念去更好地服务用户,挖掘用户需求。可以说,这对合资企业并非易事。”纪雪洪坦言。

“在未来,如果以电池等技术为代表的科技生产力占据主导地位后,势必会推动合资企业的关系作出新的调整。合资企业的分化、衰败乃至重新组合也可能接踵而至。在世界汽车业发生剧烈变革的时代,合资车企注定会成为新技术革命篇章中的新注脚。”曹广平说。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在近期国内疫情多点散发情况下,以长春和上海为核心的整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遭遇停工停产,给本就销量不高的合资新能源汽车带来了更多冲击,这也是部分合资企业销量有所下降的一个原因。但是,合资品牌最终还是要解决前述根本问题才能在愈发庞大的新能源市场找到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