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代工:非常6+1

发布日期:2011-09-27 17:46浏览次数:102589

Martin是一位专门帮助欧洲客户在中国寻找代工工厂的中间商。近年来,他对于客户总拿“Made in CHina”和“Made in Europe”来比较那些科技含量高的产品,有了更深刻的自信,用他的话说就是“在上海,你要的这些高科技产品我都可以向你展示,挨个的展示;但是在欧洲,哪里有这种机会?!哪里能看到这么多?!”

Martin是来自捷克的生意人,在上海生活了五六年。前不久他又接待了一批要采购LED节能路灯的客户。参观完工厂之后,其中的一位问他:“中国制造的质量比较差,我们能信得过吗?”他笑答:“兄弟,我带你去武宁路、花木路上看看,那里都用了一年多啦!欧洲的工厂不但价格奇贵、而且哪有这种大规模应用的机会?要看真东西,得来中国!”

近年来,做这种中介生意的欧洲商人对中国制造的信心越来越足,他们的难处早已从质量转为价格了。自然而然,这说明中国制造已经今非昔比,纵然绝非十全十美,但也不是全然的“外国的月亮更加圆”。

多年以来的一个观点是代工企业没有未来。根据经济学家郎咸平著名的“6+1”理论,国际品牌自己掌控6个最赚钱的软环节——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和终端零售,而把加工制造这个极其消耗资源、人力、可能产生污染的硬环节放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这一特点,无论在纺织、塑料、食品等大众消费品中,还是在电脑、UPS、自动化等工业品中,都极为常见。

 但代工企业真的没有前途吗?真的只能成为千夫所指的“血汗工厂”吗?

笔者的答案是未必。

在世界诸多知名品牌中,夏普、威图、三星、华硕等至今都保有不少的代工业务。在常被奉为学习圭臬的德国、日本产业界,更是活跃着大量的代工企业。这一点都不稀奇——尽管世界品牌起于代工者的很多,但在整个市场丛林中,品牌毕竟只是少数,多数还是不知名的中小企业。客观上来说,也不是每一家企业都能做品牌、都有必要去做品牌的。

分析市场上那些日子滋润的代工企业,他们的发展之路大概有三条:

一是做品牌,或是自创,或是发展壮大之后回过头来收购所代工的品牌。
  二是做品质,把品质做到无可替代。
  三是看准产业趋势,引领制造进程——代工企业接触到各色订单,哪类能代表长远趋势、哪类必将淘汰,要做到心里有数。倘若只是看天吃饭,靠客户下单而不求诸于形势,则势必要受制于人。

无一例外的是,这三条都不是靠压低人工、材料成本而取得话语权的,更多的是与技术有关。所谓产业升级,应当是企业依靠技术的不断进步,去用更合理的生产资料,生产出更优秀的产品。

工业革命至今,人类所发明的生产工具、制造体系、管理制度,已经基本上替代了手工制造。一些世界服装、箱包品牌总宣称自己是纯手工打造,但事实是,他们本土的工厂非常多的使用工业缝纫机,纺织行业发展到今天,一针一线的纯手工缝制,如何能够在数十道工序中,匹敌装备有伺服、工业电脑、变频器、现场总线等专业精密自动化的纺织机器?所谓纯手工,当是宣传的噱头。就以伺服而言,其应用主要包括数控机床、机器人和其他数控机械(如纺机、印刷、包装、流水线等),高速、高精、高动态、网络化等特点已经为现代化工厂所不可或缺。

经过前三十年的积累,中国代工业已经到了一个转捩点——在“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机遇大于挑战”的大背景下,只要下功夫锤炼自己独特的价值,一定能搭上开往春天的地铁、驶向灿烂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