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核电有能力并必然会走向世界

发布日期:2012-01-11 16:21浏览次数:102585

  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以后,日本并没有停下核电发展的脚步,日本首相野田佳彦的能源政策转向积极推动核电技术的出口。人们审视核电二代技术安全性的同时,把更多的目光放在了三代技术上。在此背景下,中国核电制造业的现状和前景又如何?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奇蓁。

  中国经济导报:与二代技术相比,三代核电技术对设备和材料的要求有哪些不同?三代技术的广泛应用将给中国核电制造带来哪些影响?

  叶奇蓁:我国现在正在建设的三代机组有AP1000和EPR。

  AP1000的主设备包括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汽轮发电机等。三代的规模和容量都大于目前运行和建设的二代的百万千瓦级机组,特别是AP1000的主循环泵,采用屏蔽电机,其难度较大,目前西屋公司还在进行研制和试验考核。

  EPR主设备大体沿用原设计的概念,仅容量和尺寸有所扩大,但汽轮发电机的容量达到1750MW,首次制造超大容量的汽轮发电机组还需要进行一定的科研攻关。

  至于材料,三代机组为了满足60年的寿期,对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锻造主管道、钢安全壳等,因此需进行相应的科研攻关,可喜的是锻造主管道和钢安全壳用材已研制成功,并已经在工程上得到应用。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核电设备制造商能否满足未来发展的要求?

  叶奇蓁:中国核电设备制造商具有先进的、规模巨大的、完整的生产装备,有能力满足未来核电的发展,无论是在技术规范上,还是在产量规模上,均在世界前列。

  只要在科研和技术攻关上加大力度,掌握先进的制造工艺,同时提升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水平,贯彻核安全文化,运用先进的管理技术,相信在与国外同行的竞争中会取得成功的。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核电设备制造做大做强,正在做哪些努力?

  叶奇蓁:中国核电设备制造业,目前在装备设备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配备了世界一流的设备和检测仪表,但是科研工作还需要加强,产品不能停留在仿制,要开发自己的工艺技术和专利知识。为此,制造厂应有科研投入,并计入成本,这样才能不断壮大,真正做大做强。此外,我国在基础材料开发上还有差距,这方面一定要大力抓上去。

  中国经济导报:日本福岛核电事故后,我国也开始了核安全的自查,我国在核电安全设计、预防不可抗力因素、核电厂选址及事故应急响应等技术和管理方面做出了哪些改进和提高?我国的核电公司和核电产业走向世界还需做好哪些准备?

  叶奇蓁:通过对在役和在建核电站的核安全检查,我国核电站的设计是安全可靠的。由于有先发优势,我国核电水平处于世界的前列。运行核电站总体上是安全的,核安全监管是到位的,建造质量是受控的。在建核电站采取了一系列改进措施,安全性将进一步提高。同时,针对福岛核电站事故的经验教训,为预防极端自然灾害带来的威胁,在防洪、防全厂断电、可靠电源后备、应急堆芯冷却、应急冷却水源配备、严重事故预防和管理守则的制定、应急指挥中心的改进等方面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分期分批按计划实施。

  目前我国是世界上核电建设规模最大的国家,核电装备发展最快的国家,技术研发最多的国家。三代压水堆核电站在建的8台有6台在中国,在这种条件下,中国核电有能力走向世界,并必然会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