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国内光伏企业要提升生产技术 避免悲剧发生

发布日期:2012-03-12 10:23浏览次数:102341

  光伏企业发展进入前面的市场竞争阶段,企业开始摆脱政府支持的光环,正式接受市场的优胜劣汰环节,因此很明显的暴露出了中国光伏企业在技术上远远落后于国外企业,据悉,近期,江苏宏宝和中利科技的两则公告再度强化了光伏企业的悲观预期。

  中利科技2011年花4.82亿元收购51%股权的光伏企业腾辉电力因没能完成承诺业绩,大股东无奈启动差额补偿程序。在2011年连3130万元的业绩承诺都没能完成的情况下,其承诺的2012年、2013年经审计的净利润分别不低于26381万元、36625万元的倍增业绩,则更像是一场“豪赌”。

  江苏宏宝的境遇同样难堪。该公司年产300MW太阳能晶体硅片及100MW组件项目一期工程未能按照原计划在2012年2月底完成设备安装调试工作,鉴于光伏终端市场需求处于持续低迷状态,公司索性决定放慢工程进度。在这之前,公司曾将该项目利润总额由原先预计的2.91亿元下调至9700万元。记者同时注意到,公司此前在工程进度上的表述是“二期项目将视光伏市场的恢复情况随时启动”,现已改口为根据光伏市场的恢复情况及时完成该项目一期工程的设备安装调试工作。

  那些早已投产却因市价与生产成本倒挂而暂停生产的多晶硅企业,则把复产时间定在了“市场恢复”这一时点上。有多晶硅企业表示,如果多晶硅料的价格回升至每公斤47美元的水平,就计划开始恢复生产。

  “如果以每公斤47美元的价格做为复产目标的话,那将很可能永远不会复产了,因为多晶硅价格不可能恢复到这个价格。”上海一家多晶硅企业老总表示,“国内企业的生产设备在技术上已经落后了,导致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失去了市场竞争力。”据介绍,目前光伏产业的技术正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很多新技术已经出来并投入运用,但国内的设备技术水平低,前年甚至是去年进口的设备都与2008年进口的设备差别不大,主要原因是国内投资这个产业的多数是外行,采购时不看今后的竞争力,只看哪种设备出货量多就买哪种。目前多晶硅的市价是每吨20万元左右,德国Wacker的价格在每公斤22美元(约合每吨16万元)的水平上更是保持了多年,但多数国内企业的成本在每吨40万元左右,好一些的企业也在每吨30万元,仅有少数企业如江苏中能能将成本控制在每吨20万元以下。

  近期,光伏组件的价格已经跌到每瓦不到5元,再加上我国光伏发电每度1元的上网电价政策出台后,2011年国内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2GW,占我国产量的20%。这意味着以往我国产能90%的出口量已经降至80%,国内市场有所增长。“但是,国内市场增长的背后,是国有大型电力集团的进入及众多现有组件企业为去库存平价甚至是亏本甩卖。”业内人士说。

  数据显示,2011年光伏总产量全球增40%,我国的产能增37%,虽然远低于前一年逾140%的增幅,但增幅依然不低。这样一来,随着德国下调补贴以及欧债危机的因素,大量的增量无法消化。有一个景象可以佐证,由于已经支付15%订金的货主纷纷放弃收货,切片机在瑞士的货场上堆积成山。

  业内人士称,我国多晶硅产能有9万多吨,但2011年只生产了2万多吨。“产能不是问题,抓紧上技术才是我国光伏产业面临的大问题。”在这一背景下,80%的企业面临生死存亡。如果中国企业仍旧不自主研发技术,老跟在国外光伏企业屁股走的话,企业终究免不了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