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重磅!工信部暂停3025款新能源汽车生产与销售,涉及国内243家新能源车企

发布日期:2017-07-19 14:19浏览次数:59500

        日前,工信部发布了第297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公告》,其中3025款新能源汽车因不符合《公告》管理规定,自《公告》发布之日起暂停生产、销售。此次公告共涉及国内243家新能源车企。

       有业内人士分析称,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仍旧处于关键阶段,所面对的挑战巨大,未来要走的路还有很长。而此次大规模地暂停则向我们传达出一种明确的信息,即新能源汽车产品技术规范已经到了严管期。

重磅!工信部暂停3025款新能源汽车生产与销售,涉及国内243家新能源车企

一、暂停原因

       据了解,此次叫停公告涉及的车企与车辆数量,为近两年以来最大规模,其中,一大部分目录暂停是因为车企主动放弃申请。针对这一现象,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解释说:“应该是没有递交安全认证的证书。”

       而大部分车企没有提交安全认证证书,主要出于以下两点原因:

1、时间冲突

       初步统计发现,2380款新能源客车绝大部分是2017年之前《公告》内的车型,只有少部分是2017年新申报的。而根据《关于进一步做好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安全监管工作的通知》要求,从2017年1月1日起,新申报《公告》的客车车型、新申请《推荐车型目录》的使用三元电池的客车车型,应同时提交证明满足《电动客车安全技术条件》的第三方检测报告。

       也就是说在《通知》下发之前,就有绝大部分的车企进行了申报,这样就和新发布的《通知》形成了标准不一的冲突。

2、检测成本过高

       安源客车董事长兼总经理方俊认为,检测成本过高可能是造成企业不愿提交检测报告的另一个原因。

    “新能源客车检测,尤其是纯电动客车的检测成本,少则50万元,多则上百万元。以每辆50万元的检测成本计算,100辆就需要5000万元,而实际检测成本往往更高。”方俊表示,与其为旧产品做检测,不如按照新的标准为新产品做检测,这样更符合市场需求。

重磅!工信部暂停3025款新能源汽车生产与销售,涉及国内243家新能源车企

二、涉及企业

       涉及暂停的车型中,主要为新能源客车及新能源专用车,据统计,被暂停生产与销售的新能源客车有2028款、新能源专用车843款、新能源乘用车154款(统计车型不包含混合动力车型)。

       从单个企业来看,东风汽车公司94款车型被暂停;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16款车型被暂停金华青年汽车制造有限公司58款车型被暂停;扬州亚星客车股份有限公司118款车型被暂停;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120款车型被暂停;金龙联合汽车工业(苏州)有限公司190款车型被暂停等等,而宝马、比亚迪吉列、知豆、众泰、力帆等品牌旗下的车型也均有上榜。

三、对车企的影响

       表面来看,直接影响就是企业能卖的车少了,之前的付出竹篮打水,已售车辆假如存在与《公告》不符的情况,补贴恐怕也就打了水漂。

       不过大部分企业对此事还是比价冷静的,宇通客车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随着市场的发展和政策的变化,宇通的车型进行了相应调整和升级。被暂停公告的车型都是宇通主动淘汰的,对企业并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反而是新政后,企业开发成本增加,终端让利减少,企业的资金成本变高,这些因素会导致企业的经营风险增大。

       业内人士则解读为,“很多车型当初设立是为了拿到补贴,而如今随着政策和用户需求的变化,淘汰掉一部分在售车型属于正常现象。这次的暂停是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又一次大清洗。”

       一位车企相关负责人士说: “政策变化后,以前的产品既不符合新的标准,也满足不了用户的需求,再保留就没有意义了。”这也就直接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企业主动放弃了某些车型。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即使此次被暂停的车型多为企业主动放弃,暴露出的问题相当严重,很多的车企之前一味跟着补贴走,甚至走歪路,骗补、谋补,丑态出尽,此次暂停,足够给这些企业以震慑和警告。

结语:投机取巧不可用,走进市场是关键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一直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在本月11日的时候,中汽协还向有关部委提交了延长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的建议,希望延长优惠政策到2025年,可以说国家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非常重视。但经历骗补之后,国家在细节管理变得更加严苛,继而展开新能源产业的严打。

       取消如此多车型的《公告》,一方面说明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质量标准要求的不断提高和监管力度的不断提升,另一方面也让已经进入目录的新能源车企面临时刻被退出的风险,给车企带来了研发及成本上的压力。

       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市场化加剧,竞争也必将更加激烈,车企过去依靠补贴来生存的想法终究要被淘汰,面对新的形势,更应该从市场角度出发,从产片和用户出发,用优质的产品来占据市场份额。